第96章 看不到,腫麼辦?(1 / 2)

幾人上了宋教授他們開來的車,一路來到了工作區內的試驗場,這裏是一片空曠的水泥地麵廣場,沿邊建有幾間簡易工棚,一些精密的設備就安放在裏麵。

這裏的場景對譚振華來說是如此的熟悉,他前世就在這塊場地上進行過無數次的場外實驗,事實上,在他的記憶裏,這樣的狀態一直保持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

譚振華還清晰地記得,華夏第一套真正意義上的機動式c3i係統的交付儀式就是在這裏舉行,那是前世譚振華曾經參與研製的一個項目,也是他在科研道路上展露頭角的開始。

與米國軍用雷達主要研製方雷聲公司那寬大的廠房,精密的設備,穿著白大褂拿著記事本往來穿梭的科研人員畫風不同,兔子家很多高大上的黑科技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下研發出來的,當然,那是在兔子的腰包還沒有真正鼓起來之前。

當兜裏的小錢錢慢慢充盈以後,這一切很快地發生了改變。別的地方不知道,在譚振華重生之前,至少在4014所,那畫風已經無限於接近雷聲,甚至在很多方麵猶有過之。

不過還是回到現實吧。

詹諾竹抬起手腕看了看表,說到,“雷達已經開機,我們也準備吧。”

譚振華抬眼望去,所內目前最高的建築——五層的801大樓頂上,一部新的測試雷達那巨大的天線已經開始旋轉,譚振華一眼認出,這是一部雙坐標雷達。

雙坐標雷達采用的是機械式旋轉天線和行波管技術,搜索空域的仰角範圍為20°~45°。在華夏曆史上,這種雷達技術起源於70年代,並在80年代初期才剛剛投入實際裝備。這種雷達可以提供目標的方位和距離,但不能提供目標的高低角,所以在實戰的時候必須再配合一部測高雷達。

可惜的是,按照譚振華當前的眼光,這實際是一部“出生就落後”的雷達。由於當前航空兵器的速度提高了許多,采用這種老式的探測方法其實已經難以應付近代的多批次、多方向、多層次的空中攻擊,所以,這種雷達實際上已經不能滿足國防的需要。

然而,華夏的新體製的雷達還在純理論的預研之中,即便是這種“落後”的雷達都還沒能大規模的裝備。當然僅僅幾年以後新的三坐標雷達jy-9橫空出世,震驚世界,那是後話。

譚振華還在遐思的時候,宋教授和郭教授已經相視一笑,由宋教授從汽車的後備箱裏拿出了一架精巧的小小飛行器,這吸引了譚振華的目光,再細一打量,他頓時口水直流。

這架小小的飛行器,通體呈純白色,中間有一個類似甲蟲的身軀,整個機身大約有20厘米長10厘米寬,大體上呈現一個左右對稱的不規則形狀。

與譚振華那架簡陋的原型機上那純粹來搞笑的肥皂盒不同,它的頂麵光潔平整,細看還有一圈圈的紋路,明顯是銑床留下的痕跡。而在這個機身的下方正中間,凸出了一個鏡頭,那應該就是1503的鏡頭。以這個身體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四隻懸臂,懸臂的頂端是螺旋槳。身體下方是左右對稱的兩個支架,支撐著整個機體。整個機器小巧整潔,渾身散發著科技與工業的美感,與譚振華在後世常見的無人機樣子大同小異。

郭教授也從後備箱裏拿出了一個方方的盒子,同樣是白色的,豎著一根天線,這應該就是遙控器了。

宋教授小心翼翼地將這架小小的四旋翼安放在一塊空地上,撥動了上麵的一個開關,譚振華看見一個小小的紅燈從機身上亮起,郭教授盯著自己手上的遙控器,隻見幾隻綠色的發光二極管依次亮起,他喊了一聲:“自檢完成,一切正常,準備試飛。”等宋教授離開那架四旋翼一段距離後,他撥動了麵板上的一個開關。

四隻螺旋槳發出了輕微的“嗡嗡”聲,快速旋轉起來,隨著郭教授手上的操縱杆前推,輸出功率漸漸加大,那小精靈緩緩脫離了地麵,垂直向上攀升,高過了屋頂,高過了樹梢,直向雲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