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垓下之圍,錯誤的突圍方式葬送了項羽最後的機會(1)(2 / 3)

項羽一聽這叔叔的話,就沉吟起來。劉邦連殺了自己的老爸都不在乎,也絕不會因此投降,那麼,這個計策是流產了。若依舊殺了劉爸爸,則是在計策流產的基礎上,又跟劉邦搞得勢同水火,絕無後路了。既然要挾的作用沒有達到,那殺了他還有什麼用呢?確實像族叔說,無益啊。而且,未來的情況還不可知,如今楚方處於不利局麵,留著劉太公,也許還可做未來談判的一個籌碼。

於是項羽揮了揮手。殺豬的於是連忙走過去,重新捂住太公的嘴,太公“哇哇”地亂叫亂咬,好像一匹要死的小狗。殺豬的扇了他一個嘴巴,這才把他打暈了,重新給他堵好布,用刀子割開繩索,把劉爸爸從板子上拉起來,卷在毯子裏,重新抬到下麵去了。

項羽不殺劉爸爸,說明已經有了與劉邦和談的意思。

劉邦在山上站起身來,隻覺得更加惡心,食道和胃器好像被人抻著墜著,慢慢挨回營去,但是嘴上帶著笑。

他感覺疲憊已極。

一般義正詞嚴的人,都對人很苛刻,要求也很道學,看到這裏,便會說劉邦這是極端厚黑和不孝。但我覺得,應該能看出這裏邊劉邦智慧的一層。這大約更是心理戰。劉邦那句話,使得項羽手裏的太公成了一個廢紙,殺之而無益。倉促之中,想出這樣的對策,無論如何,是有大智大勇值得稱道了。至於孝與不孝,為天下者不顧家,他們都可以說是不孝的。所謂父母在,不遠遊,他們從參加反秦起事起,就開始置自己的父母於危險的境地,從根兒上說,已經是不孝的了。

所以,議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這時候,救太公,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問題。可以說劉邦不孝,但是這種“不孝”是不應該被批評的。

而且,孝也是有邊界和條件的,所謂“忠孝不能兩全”,如果是劉邦的一個下屬,麵臨這樣的困境,讓對方把自己的老爸殺了,這是為了忠而不孝,是值得肯定的。那麼,劉邦也是要忠的,雖然他是老大,但要忠於自己的組織、自己的部將,乃至說大一點,自己的事業,或者更大一點,人民的事業。忠孝從來就不能兩全,做天下的大事原本就不能和守在家裏做孝子賢孫的並論。

日升月落,晝夜遷移,雙方還在久久地相持著,沒有決戰。不論是楚方還是漢方,兩大地區的丁壯者受著戰鬥和犧牲的痛苦,而老弱者則在陸路轉運輜重糧食和水路漕運輸送給養上疲敝之極,年輕的隨時準備灑掉一腔熱血,年老體弱的就剩皮包骨頭,於是,項羽的婦人之仁就被誘發出來了。這一日,他穿著軍大衣,和對麵壁壘上的劉邦又遇上了。

項羽揮揮手,對劉邦喊:“漢王——”

劉邦一看,嚇了一跳,卻聽項羽並無憤怒之聲地接著喊道:“天下洶洶,一連數歲如此,白骨成墟,血流成河,都是因為我們兩人啊。漢王,我願與你獨身自挑戰,以決雌雄,不要再勞苦天下的人民父子啦!好不好——”

真是“仁遠乎哉?我欲仁,則斯仁至矣”,項羽從一個殺人魔王,動不動就坑降卒、烹大人,因為一念之間,就產生了仁心,達到了孔子的徒弟都很難達到的(隻有顏回能保持三個月的)仁的狀態。據儒家的信徒亞聖孟子講,仁是可以互相傳染的,仁的力量是巨大的,隻要君主一個人仁,則天下之人沒有不變得仁的(君仁,莫不仁),但是項羽這一點兒仁吹到劉邦身上之後,並沒有感染和引發出劉邦的仁——從而給了孟子的理論一個大耳光。

項羽的話,一點兒都沒有引發出劉邦的仁心。劉邦心說,你這話雖然很仁,但是你二十九歲,我都五十二歲(快是你的一倍多)了,你怎麼對我這老頭子不仁啊,這也不公平啊。應該拿你的優勢和我的優勢挑戰。

想到這裏,劉邦不禁笑了,他也從中看出了項羽的幼稚和急迫,於是劉邦爬到垛口上,把著垛口笑著喊道:“我同意,我跟你挑戰,但?我太老了,我寧可鬥智,不能鬥力——”

項羽氣得三屍神暴跳,你跟我鬥智,這能叫挑戰嗎?

項羽揮令自己下麵的一位壯士出壁壘挑戰。大約劉邦沒有接受自己的挑戰,自己捆著甲胄出去,出去轉一圈,劉邦不出來,自己就太沒麵子了。還是讓下麵的人挑戰,引得漢軍出戰,雙方主力廝殺一場。

這次,漢軍這邊不孬種了,漢軍壁壘果然開裂了,從裏邊也閃出了一員騎著馬的將官,這人是樓煩人,樓煩在山西的北部,逐草而居,屬於“三胡”之一,但不是匈奴,也被征發或者主動圖利來助戰。作為遊牧民族,這個樓煩將軍善於騎射(從前趙武靈王就是跟樓煩、林胡等“三胡”學習騎射),是中原人的射擊教練,把弓箭斜拉在馬脖子後麵,一手拉著韁繩,催著馬,兜著圈子,在壘前一躥一躥地馳。

項羽下麵的壯士也不示弱,雙臂往上一舉一彎,肱二頭肌暴起,然後駢腿下馬,做了兩個下蹲動作,一提氣,雙臂抓住馬胸和馬肚子,喊聲起,就把馬給舉起來了,舉著馬,一步一步往前走。

雙方各自“秀”了一段,項家壯士放下馬,駢腿騎上,揮著一隻大鐵椎就往前衝,樓煩將軍一抬弓箭,箭從馬脖子側麵劃個弧線就飛過來,一箭將其射死。

項家壯士“砰”地掉在地上,砸起一圈塵土,那馬巴巴地落荒跑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