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多的錢。由於個人能力、社會環境等各種條件的限製和差異,還存在著貧富的差別,也會出現心理上的不平衡。如何對待這種現象,也是我們能否忘記錢財,快樂生活的一個關鍵問題。
陳忠實在《白鹿原》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道學先生的形象——朱先生。這是一位真正的道學先生,而不是後世的偽道學,他是一位仁義君子,履踐著古聖的哲言,慎獨,廉潔,不畏權勢,淡泊名利,學好為人,他在當地被尊稱為聖人。他死之後,村民們說:“白鹿原上最好的一個先生謝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這樣好的先生了!”生活閱曆很深的白嘉軒斷定朱先生是一位聖人,而他自己不過是個凡人。聖人能看透凡人的隱情隱秘,凡人卻看不透聖人的作為;凡人和聖人之間有一層永遠無法溝通的天然界隔。聖人不屑於理會凡人爭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難以遵從聖人的至理名言來過自己的日子。聖人的好多廣為流傳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實際上隻有聖人自己可以做得到,凡人是根本無法做到的。“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這是聖人朱先生的名言之一。鄉間無論貧富的莊稼人都把這句俚語口歌當經念。當某一個財東被土匪搶劫了財寶又砍掉了腦袋的消息傳開,所有聽到這消息的男人和女人就會慨歎著吟誦出聖人的這句話來。人們用自家的親身經曆或是耳聞目睹的許多銀錢催命的事例反複論證聖人的聖言,卻沒有一個人能真正身體力行。凡人的興味十足甚至幸災樂禍一番之後,很快就置自己剛剛說過的血淋淋的事例於腦後,又拚命去勞作去掙錢去迎接催命的鬼去了,在可能多買一畝土地再添一座房屋的機運到來的時候絕不錯失良機。凡人們絕對信服聖人的聖言而又不真心實意實行,這並不是聖人的悲劇,而是凡人永遠成不了聖人的緣故。
其實,錢財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何必那樣斤斤計較,為此傷了和氣,自己犯罪。據說,有些有錢人死後把棺材的兩邊挖兩個洞,把雙手伸在棺外,表示不帶分文。這難道不是對人生的大悟嗎?
五、忘記身份
讓一位身居高位的領導者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以地位、功績自居,往往會成為領導者做出正確判斷的桎梏。下麵講一個事例。
劉備本是一個謙虛、慎行的人,關羽、張飛之死使他十分悲痛。為給關羽、張飛報仇,劉備興兩川之兵浩蕩東來,江南人民皆膽裂,日夜哭號。投東吳的關羽舊部糜芳、傅士仁,將劉備所恨者馬忠殺了,獻首級降劉備,劉備連糜、傅也剮了,一同祭關公。東吳諸將獻計孫權,將殺張飛投東吳的範疆、張達也送還劉備,以圖息戰寧人,誰料劉備剮了範、張,仍怒氣不消,定要滅吳。孫權在這種情況下,從闞澤言,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步水馬三軍抗劉。消息傳來,劉備問陸遜何許人也。馬良說是東吳一書生,年幼多才,多有謀略,襲荊州便是他用的計。劉備大怒,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張飛報仇。馬良諫道,陸遜有周瑜之才,不能輕敵。劉備卻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朕用兵老矣”。戰爭是殘酷的客觀現象,不以老嫩定優劣。用兵之道,看誰能把握戰機,深諳謀略,不論誰的年齡大就算誰的計謀多。劉備在此以資誇口,以為自己經曆的戰爭多,計謀就老到,這很可笑,不符合實際。
“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陸遜被他嘲為“黃口孺子”,可見劉備確看不起年紀輕輕總製軍馬的東吳新任大都督陸遜。劉備是氣糊塗了,不曉得當年自己桃園結義,投軍拉隊伍時,與關、張也曾是年輕人。其實,戰爭中湧現的著名將領,都先是年輕時崛起的。拿破侖用炮一鳴驚人,是年紀輕輕的軍官;伏龍芝打國內戰爭,是年紀輕輕的軍官;葉挺在北伐戰爭,也是年輕有為的鐵軍將領。劉備輕敵,瞧不起對方主將年輕,是未戰先敗了一陣。
兩句話聯起來,還歸結在他的身份上——架子放不下。
這教訓告訴我們,在考慮關鍵問題時,切忌把自己的身份擺進去。時時想到自己的職務,看問題就少了客觀性,多了盲目性,這樣考慮問題就不周全,處理問題就會產生了誤差,脫離了實際,以致造成抱恨終身的損失。
六、忘記地位
所謂地位,也就是官銜和職務,在中國,它往往和名利聯在一起,給人以人上人的優越感。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做官好,做官妙,做官能戴烏紗帽,還能坐上青花轎”的說法。現代人對此也有同樣說法,那就是:“當官能拿票子(即錢),能住房子,能坐車子 (轎車)”。歸根到底一句話:當官有特權,能享受,能高人一等。因此,世人都生法想點去做官,有的是拚命讀書去掙官,有的是用金錢去買官,有的溜須拍馬仰人鼻息去要官,有的是昧著良心陷害他人去換官,當上官者一時的快樂,當不上官者痛苦不堪,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煩惱。我們要想活得瀟灑自在,必須做到:無官不去爭,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