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裝傻N 忘記自我(1)(2 / 3)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這樣的小試驗,他用一塊白手絹,上麵滴了幾滴紅墨水,讓不同的人看則有不同的說法。樂觀的人看了說像幾朵盛開的梅花,悲觀的人則說它像幾滴鮮血。

解放前,曾有這樣一個人,家住江浙一帶,在南京有幾家不錯的工廠。日本進攻南京前,親朋好友曾勸他攜家眷逃往香港,他終因舍不得企業沒有逃走。在南京大屠殺時,他的妻子兒女全部遇難。他自己雖然幸免,卻痛不欲生,追悔莫及,恨自己害了全家性命。後到泰山遇到一老者,交談中老者勸他忘記過去,說,昨日是因今日是果,今日是因明日是果。做過的事莫再後悔,隻有吸取教訓重新做起,才能對得起家人,對得起自己。後來他又到香港辦起了企業,並加強修心養身,活到九十多歲。

西方有一位哲學家以“原本應比這更糟”的思想看待事物,而從中解除煩惱。他說:假如你手上不慎紮了根刺,疼痛難忍,這時你不應該煩惱,而是高興,慶幸這根刺沒有紮在眼睛裏;如果你家裏來了個要錢的窮親戚,這時你不要煩惱而應該慶幸,慶幸來的不是強盜;如果在燒火中不慎燒破了衣服,你應該慶幸,慶幸燒著的是衣服而不是房子。

有些煩惱是由於我們的眼光總盯著自己造成的,遇到這種情況,隻要能抬起頭,往遠處看,想得開些就能消除煩惱。

有一位師範學校的學生,畢業後被分配到一所荒涼的山村學校教書。初為人師滿腔熱情,對工作認真負責。在一個晴和的下午,正情緒激昂地給一些差生補課,忽然,一位家長滿臉通紅,氣衝衝地闖進教室,大吵大嚷道:“沒人作伴,找女人去!為啥留著娃們受罪?我家小虎可要去放牛了!”他哪能承受得了這種人格的侮辱?強壓怒火,好言相勸,卻不想換來一記響亮的耳光!他雖強忍著沒有還手,卻氣得眼淚簌簌直流。

從此之後,他意誌消沉了,加入了閑聊的隊伍,打麻將賭博經常熬得兩眼通紅,經常借酒澆愁,大喊知識貶值,自認為看破了紅塵。正在這時,一件極平常的小事喚起了他的良知。

開學初,他正在照例收學費,卻聽見了一個怯怯的聲音:“老師,給我孩子繳一下學費。”“交錢來!”他公事公辦地說了一聲。但等了好久卻不見交出錢來。他沒好氣地說:“你到底繳不繳?”我……還少……一塊錢,老師,你能不能幫幫忙,讓我先欠幾天?”“少羅嗦!不繳我走了。”他避開那雙乞求的眼睛,大聲嚷著揚長而去,他忘不掉那記火辣辣的耳光。

第二天上班他剛坐下,就見—雙幹瘦的於伸進來一大把鈔票,接過來一數,十八元錢全是毛票!他不禁好奇地抬起頭:啊!竟是昨天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交錢人也看出了他的驚愕:“我……我把腳上的涼鞋賣掉才湊足的。”依舊是那怯怯的聲音。此事使他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因自己腿上長瘡不能走路,母親背他去上學的情景,因無錢交學費,母親提籃紅芋去賣的情景,—時間他體會到了“誤人子弟,天誅地滅”的含義。

從此以後,每當他走進教室就像走進了一個神聖的殿堂,一個靈魂的淨化室!一切煩愁、牢騷頃刻間就會消融掉,他享受著金錢富有者永遠得不到的快樂……

連續三年他被評為優秀教師,在省內外刊物上發表文章四十餘篇。並得出人生的真諦:“走過去,前麵是個天。”我們的不滿和憤懣,常常是因為我們太看重眼前的個人得失,沒有“走過去”,因而總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三、忘記恩怨

受人之恩,雖至為深厚也不想回報。相反的,受人之怨,雖微不足道,卻非報複不可;聽到別人醜聞,雖知不是事實卻也輕易相信,而對於別人的善行,雖明知是事實卻總要存幾分懷疑,這種現象是人之常情。

一般之人,受人恩惠的當時,都有感激之情,而且,所受恩惠越大,感激越深!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過境遷,也就漸漸淡忘,不再想報答之事。然而,世人交往之間,有些雖然是微不足道的忿懣,有時甚至是互相多看一眼,多說一句話的小事,也念念不忘,耿耿於懷,存有報複之心。

懂得了這些,我們要想活得瀟灑快活,就要盡量拋棄恩怨,做到施恩不圖報,小怨不計較,大怨不遷人。

在平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都會互相幫助,救死扶傷,見義勇為。但如果幫助別人是為了讓別人感激自己,甚至期待別人報答自己,那就是自尋煩惱,帶來不快。

有一個女孩,她的一位女同學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某縣城工作。後來該同事為其女同學介紹了一位在某省城工作的對象,二人一見鍾情結為百年之好,生活相當美滿。結婚初時,二人經常到該同事家裏串門,時間長了,有了孩子,家庭生活忙了,串門的次數也逐漸減少了。該同事就產生了怨氣,見人便說她不該說這個媒,說時三家好,成了兩人親,現在忘記了她這個媒人。早知如此,就不介紹了。

事實上她應該早知有這種結果,介紹個對象別人會感激她,但也不會終生不忘,作為該同事來講,卻不應期待著別人報答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