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東非之塞倫蓋蒂(1 / 1)

導遊小姐把他們領導了陳列室,對麵是一座夢幻般的風景模型。“這是,塞倫蓋蒂,也就是我們非洲的象征東非大裂穀。大裂穀起於維多利亞湖東岸,岩漿撕裂大地後,在肯尼亞與坦桑尼亞交彙處的高原形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草地,這裏是世界上野生動植物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每年11月,雨季結束後,就會有大批羚羊遷徙至此,幾天前,這裏還是一片焦土。”

導遊小姐:“這是裂穀西支上的魯誇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延伸至艾伯特湖,略呈弧狀;東支向北至坦桑尼亞境內,經維多利亞湖東一係列小湖、窪地和肯尼亞的圖爾卡納湖,向北縱觀埃塞俄比亞中部,直抵紅海沿岸,然後繼續向北延伸,經紅海裂穀、亞喀巴灣,直至西亞的死海--約旦穀地。長度達6400公裏,比中國長江略長一點。”

導遊小姐:“這裏是傑蘭加尼山和圖根山,對麵是肯尼亞山,它是基庫尤人的“光之頂”,傳說山上居住著大神恩蓋伊。肯尼亞山是東非大裂穀最大的死火山,位於肯中部赤道線上,北距內羅畢約230公裏。最高峰海拔5199米,是僅次於乞力馬紮羅山的非洲第二高峰。我們目前就在肯尼亞山的山腳。”

看完這個模型,他們又看了人類基因遷徙模型。

這個模型是根據遺傳學界的鐵板釘釘的常識:人類同源學說而製作。但從小自然課就教導我們了啊,我們的祖先原本是一群蹲周口店樹上的北京猿人,(當時覺得我們的祖先好有遠見哦,進化都特地選在首都北京).中國人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北京,印第安人認為自己是從美洲的泥土裏長出來的,歐洲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戰勝了尼安德特人贏得了高級歐洲現代人的進化勝利.各大洲的人都是認為自己是各大洲的原創,這就是從前自然學裏的常識:人類多源說。

其實這個多源說看上去的確也沒什麼毛病,因為各地都有各地的原始人骨骼化石,複原出來都是毛茸茸的猿人.但仔細想想也太巧了,就那麼幾萬年裏,各大洲的猿猴都陸續下樹了、直立了、生火了、脫毛、了磨石頭了,然後腦容量集體膨脹了開竅了,就進化成各地的現代智人了,仿佛是同一個老師在點撥似的。

而同源說則顯得更曲折而且悲壯,同源說認為,有幾十萬年裏,地球上各大洲的確存在多群正在進化中的猿人,大家都在不停采集不停打獵不斷修煉級別,例如進化到69級的尼安德特人,離封頂的70級智人也就隻差那麼幾節DNA的到位了,卻在最後的幾萬年裏因為滿足於溫飽不思進取,而遲遲掌握不到某些高級石頭武器的製造要領,便慢慢被更高級的遷徙中的現代智人擠到了邊遠不宜生存的地區.按遺傳學家的計算方法,隻要尼安德特人的死亡率比現代智人高一點點,那1000年以後也就自然滅族了。

也就是說,400萬年的進化角逐優勝劣汰裏,直立起來過的猿猴很多,猿人也很多,但倒下的也是一批又一批,真正進化成現代智人的,隻有20萬年前非洲那一群.而且,他們是勇於探索的一群,在之後的數萬年裏,一世代走出50公裏,漸漸就走出了千萬公裏,走出非洲,走向了全世界。

動物逐牧草而生,人類逐動物而生,再加上兩個冰河時期的氣候驅動,冰架的貫通,一群非洲人走到中東,走到歐洲,走到西伯利亞,走到美洲,走到亞洲,劃船到東南亞,劃船到澳洲,隻要有足夠的時間,的確也是有可能的。

那麼,各洲各地人的外貌差異是怎麼形成的呢?千萬別提人種差異,對同源說來說,從來就沒有人種和種族差異.我們隻是在那幾萬年的遷徙裏,因地製宜自然而然地脫了進化的胎毛然後皮膚變白變黃鼻骨變高變低,再輔以基因變異頭發變金瞳孔變得五顏六色.在同源說的遺傳學家看來,跟各科之間的動物相比,各洲的人與人之間的外貌差別,真的是太小了。(感謝網友冰凝HUwk)

恩格斯說:“隻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

這個假說對於世界的和諧發展不是更有利麼?

如果根據基因統計學,我們還可以得到如下答案:

西歐主要是黃帝孫子安的後代,其次是炎帝的後代。

東歐主要是炎帝的後代,其次是安的後代。

北歐,芬蘭主要是北國(鮮卑)始均的後代,其次是安的後代。

俄羅斯主要是安的後代,其次是始均的後代。

中國也主要是黃帝炎帝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