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黃巾起義(1 / 1)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全國大旱,農民莊稼無所收,而當時的東漢政府被外戚宦官專權,政治日陷黑暗,大旱當前,百姓的苛捐雜稅卻絲毫沒有減少,以致民不聊生。

漢靈帝建寧年間,民間又開始爆發疫病,而此時的術士張角就帶著自己的兄弟,假借治病之名,用符水、施咒等方式為人們看病,同時也在各地宣傳自己的教義並舉辦活動招攬民眾,後形成規模,演變成了後來的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的發起地是冀州钜鹿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北邢台一帶。首領張角年輕時信奉黃老治術,精通各種民間巫術,還略懂藝術,身兼土郎中,被當時百姓稱作“活神仙”。漢靈帝熹平年間,張角的傳教活動發展至一定規模,有大量學生慕名而來,甚至變賣家產不遠萬裏地趕來投奔,於是張角在此基礎之上培養了一批弟子、教徒,之後便集結教眾,自稱“大賢良師”,創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日益發展壯大,經過張角在民間10餘年的活動影響,竟招收到了三四十萬人。張角就將這數十萬教眾收編為36個方,每一方還提拔一個統領來管轄,也就形成了日後“黃巾軍”的雛形。

張角在掌握大量人力後,便開始謀劃起義。他號召當時被統治階級壓迫最為嚴重的所有農民,一起聯合起來推翻東漢政權,並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將起義那年甲子年稱為中平初年(公元184年)。張角帶領眾人一起,頭包黃巾,自稱黃巾軍,在冀州一帶領導作戰,由此打響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以宗教組織形式開展的黃巾起義。

起義之後

張角將之前收編的36方又劃歸為3個起義軍,由張角和他的兩個弟弟領導,在河北地區、穎川地區、宛城地區等多地與東漢部隊抗爭。但是由於張角等領導人自身水平有限,軍隊戰鬥力水平不高,且沒有支援調控,三支起義軍先後被殲滅。

初平二年(公元192年)黃巾起義就宣告失敗了,張角也病死在冀州。

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其具有重大意義:它對東漢的腐朽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撼動作用,加速了東漢政權的瓦解,為三國群雄割據打開了局麵。張角的事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之前,要先看清自己的能力大小。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螳臂當車,隻會傷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