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隱私,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們難免會探究他人的隱私。同性之間的隱私不能輕易打聽,異性之間更是如此。打聽他人的隱私既會傷了同事之間的感情,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好奇害死貓,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
知道別人隱私的代價
小李最近很是苦惱,見了公司的一個女同事就躲。細問之後,才知道原因。
小李說:“一天傍晚,辦公室裏隻剩我一人,一中年男子進來討好地央求我,能不能用我的電話給其他部門一個我並不太熟的女同事打電話,讓我代他表示道歉,並請對方吃晚飯,說如果他自己打,對方肯定不會接。看著他漲紅了臉欲言又止的神情,我一下就明白了,肯定是一對戀人鬧矛盾了,一時心軟,拎起電話就撥通了同事的手機。美言幾句之後,我把電話轉交給中年男子,卻立即聽到聽筒裏傳來震耳欲聾的斥責聲:“你有毛病啊!你不要麵子我還要呢!”男子的臉更紅了,壓低聲音接連討饒,保證立即消失,灰溜溜地走了。
我發現自己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我有很多理由謝絕男子的請求,至少可以裝傻隨便閑扯幾句就把電話交給他,然後避嫌地走開。可我卻偏偏大大咧咧地報上自己大名、還笑嘻嘻地說有個帥哥要請她吃飯給她賠禮——誰希望這樣的私事被一個不相幹的閑人知道呢?從此,隻怕同事要在心裏嘀咕我了。
而我呢?除了得提醒自己別泄密外,還擔上一份心思:萬一這事從其他渠道泄露出去,同事也許會把賬算在我頭上。哎,這就是知道了不該知道的隱私的代價。
異性隱私該知道多少?
某跨國企業IT部門經理小惠,管理著手下很多員工,這些人且都年紀輕輕,對於辦公室異性隱私的問題,她是這樣說的:
“我們公司所有員工的檔案材料,都做了過電子化處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IT部的錄入員能直接接觸到同事們的個人資料。但公司有明文規定:嚴禁泄露公司機密,而員工的檔案材料,無論文字的還是電子的,都屬於此類。
雖然公司有這項規定,但是也無法保證個人隱私絕對不被泄露。比如公司新來的小夥子陳東長得很帥,引起了女孩子們的注意。於是有好事者開始打聽他的年齡、婚姻狀況以及個人愛好等等。若不是我及時製止,他的家庭情況就會被別人“摸清”了。
如果一個人的隱私被其他人知道,無論對方有沒有不良企圖,這個人心裏肯定不舒服,誰喜歡被別人窺伺的感覺呢。當然,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些個人信息還是有必要公開的:比如自己吃飯時的禁忌、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最好主動告訴同事。
要想避免因打探信息而傷害他人的隱私,最好先將他人信息分為共享型、互惠型和私密型。所謂的共享型屬於信息公開,對所有的同事皆如此,比如政治麵目和個人愛好等;而互惠型是可以與同事間交換的個人信息,比如電話號碼;最重要的是對私密型,應嚴格保密,隻有對非常親密的朋友才透露,這樣安全係數比較高。
同事說隱私,拿捏好分寸
有人說,辦公室裏無友情,男女之間無朋友。這話雖有些絕對,卻也不無道理。同事之間,尤其是異性之間,即使是很好的朋友,適度地保留空間、守住隱私還是很必要的。有時,口無遮攔會讓人在背後笑話你的無知幼稚。
奉子成婚的琳,本應該夾緊尾巴、謹言慎行以防流言蜚語,沒想到她竟自爆猛料,大方地告訴別人:自己是因安全套不慎脫落意外中招,不得已結婚。如此難以啟齒的床笫之事竟由當事人之口說出,猶如重磅炸彈,在辦公室的擠眉弄眼、唾沫橫飛中迅速傳播開來。可憐琳,不僅被人洞悉隱私,還要被人嘲笑“缺心眼”“沒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