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沸騰的欲望之火(1 / 3)

掙紮在欲望的深淵

人類於是更迭地忽為求樂的動物,忽又為理性的人類;因為得之於現實的微乎其微的滿足是不能救饑解渴的。

——《精神分析引論》

人類從伊甸園的禁果起,就開始虔誠地跪在欲望的膝下,成了它永不逃亡的俘虜。欲望像一根無形的繩索,套住了人們的理智的頭腦。於是,人們便披著“信徒”的外衣,一麵對自己說著“作孽”,一麵義無反顧地將枷鎖附在自己的身上,走向無底深淵。

弗洛伊德說,人類總是不斷地追求,但是得之於現實的微乎其微的滿足根本不能救饑解渴。於是我們看到了,在那個偽善的十字架下,巴黎聖母院眾教徒集體自殺,看到了後羿的妻子嫦娥那隻伸向長生不老藥的手而長久居住冰冷的月宮之中,看到了周樸園趕走侍萍時冷笑背後的殘酷……人們在欲望的魔幻境界,愈陷愈深。欲望像那些“美味”的河豚,新鮮美味中又隱含著劇毒,它像美國人身體內那滾滾流動的“黑色”血液,即使背信棄義也要證明些什麼。可見,欲望徹底統治了我們的肉體和靈魂。

欲望仿佛是那長滿芒刺的鮮豔的玫瑰花,仿佛是那暗藏在刀劍內部的毒藥,仿佛是讓小溪流水的無底深潭,在欲望的滿足過程中,人們總是疲於奔波,總是腳步匆匆,在不斷地追求與滿足中,這樣難道就真的快樂了嗎?人總是在忽為求樂的動物與忽為理性的人類之間掙紮不已,結果反而是兩手空空。走在人生路上,少一些欲望,多一份滿足,永遠不要做那個在欲望的深淵中掙紮的人

人總是無休止地追尋獨一無二

人潛意識裏對某種獨一無二、無可代替東西的熱戀會呈現一種無休止的追尋。

——《愛情心理學》

弗洛伊德說,人總是對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東西有一種無休止的追尋,這恰恰揭露了人的本性。其實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東西本身並不會引起人們對它無休止的貪戀,人們所極度追求的是這天下無雙的珍品背後所象征的欲望的獨特與高貴,恰恰是這種獨特與高貴刺激著人無休止地追求。當然,弗洛伊德所說的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東西既可以是對天下人而言又可以是對個體來說是欣羨已久、獨一無二。

所有人對無可替代的東西的熱戀總是無休止的。圍城裏的人眼紅圍城外的人,騎自行車的人總是欣羨開名車的人,即使擁有傾國傾城的美貌以及那富可敵國的財富,也未必就沒有其他的欲望,所以說“生活非常滿意,已經沒有其他任何要求”的境界是永遠都無法實現的。

有人說,尼采是不快樂的,因為他悟透了一個現實: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生命沒有盡頭。生命總是在欲望和滿足欲望中蕩來蕩去的鍾擺,人們認為欲望裏的狀態都是最完美的,麵對心中念念已久的無可替代的東西總是充滿了熱戀,這份炙熱的激情給了人無窮無盡的動力,它像一陣颶風將人們帶到欲望的領土,用那份積蓄已久的熱戀掠奪想要的一切。

當颶風過後,人也許被遺留在那個欲望的孤島上。因此請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在欲望的孤島上終老。

潛意識中隱藏著動物式的本能衝動

人的潛意識是一個特殊的精神領域,它具有自己的願望衝動,自己的表現方法和特有的精神機製。在潛意識中,隱藏著各種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動物式本能衝動。

——《性學三論》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潛意識中具有自己的願望衝動,即欲望。但是在潛意識中常常隱藏著各種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動物式本能衝動。這些衝動一旦付諸行動,對個人來說那將是毀滅性的災難。

生活中,一個普通幹部走上領導崗位後,可能原本是想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出一番業績來,但是潛意識中對金錢的欲望卻讓他陷入了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快速“致富”的泥潭之中。逢年過節,部屬、朋友的紅包,通通笑納;工程開工、竣工、典禮的紅包來者不拒;甚至於生病住院、家母過世、女兒結婚等都成了他斂財的絕好機會。最終,東窗事發,鋃鐺入獄,最終隻能接受法律的製裁,吞下欲望的苦果。

欲望無止境。明末清初《解人頤》一書中,有詩句對欲望作了如下入木三分的描述:“終日奔波隻為饑,才有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道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當了縣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一夢西。”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會懂得甄別、收斂內心的欲望,懂得善於取舍,並讓自己在眼花繚亂的世界裏保持清醒,這樣才能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社會裏,保持自我,做好自己。

沒有欲望的生活索然無味

當一個人把欲望降低至最低程度後,生活的多彩多姿也將隨之變得索然無味,而生命本身也將失去其原有的光輝。

——《圖騰與禁忌》

印度二十世紀偉大的哲學家、心靈導師克裏希那穆提說:“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欲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要素。弗洛伊德也指出,當一個人把欲望降低至最低程度後,生活的多姿多彩也將會消失殆盡,生命也將失去原有的光輝。

欲望這個詞總是被理解為道德的敗壞、行為的不齒,人們總是給欲望蒙上罪惡的麵紗,當然我們並不否認欲望對於人生的破壞性。要知道其實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麵,欲望也同樣。欲望是人類的首要領導者,它始終引導著人的一切行為。自一個生命誕生之後,這個原始的欲望不僅不會消逝,它反而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新生命的身上不斷演變,並以諸如衣食住行以及性、自由、熱愛、快樂、自信、魄力、超越等物質或精神的需求形式出現。這些不同的欲望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身上得到不同的展現,也會由於人的欲望的大小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氣質,又由百變的欲望之人演繹出多彩紛呈的世界和千姿百態的人生。

欲望是人的好朋友,又是人們的敵人,如果你能很好地駕馭它,它就是你的朋友,那麼就會從它身上獲得無窮的能量,反之你的欲望若是貪婪的,你會得到欲望的報複,你就會被拒絕在幸福門之外。不要讓生命失去原有欲望的光輝,那樣才會享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有些欲望本能需要在太陽下公開

潛意識比喻為一間大房,意識是與之毗連的小房。所謂前意識,他比喻為兩房之間的“守門人”。潛意識中的各種衝動,隻有經“守門人”選擇批準後才能成為意識,否則便是“壓抑”。

——《性學三論》

弗洛伊德把潛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人們稱為經驗的叫做前意識,這是他心理學的一個關鍵概念和特色標誌。弗洛伊德把前意識置於“以一種動態的觀點來看待心理活動”的過程中加以具體描述,從而闡明,它在心理結構中的方位是處於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間地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守門人”的角色,將潛意識中的各種符合標準的欲望以及本能變為意識,起到了“稽查”的作用。

生活中,我們常說:“酒後吐真言。”相信每個人都不能胸無芥蒂,這所謂的芥蒂,說透了,就是欲望。欲望其實就是利益訴求的內在形式,然而就像文件有保密級別一樣,根據不同的環境,欲望的隱藏與暴露程度往往在前意識的掌控之下自覺或不自覺中被調整了。而“酒後吐真言”恰恰是說明當前意識這個守門人在酒精的麻痹下喪失了警惕時,那麼潛意識中壓抑已久的欲望衝動就會喬裝迂回地進入到人的意識之中,並形成語言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