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素質情感(2)(2 / 3)

春雨綿綿

那霏霏的春雨,像一位嬌羞可愛的小姑娘,姍姍而來。穿過人們的每一絲毛發,透過人們的每一寸肌膚,到達人們心靈的最深處,使浮躁的人們平靜、欣喜。每一滴雨珠從高空墜落,在空中劃過一道閃亮的弧線,煙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隱或現、若幻若真,恐怕沒有哪位畫家能揮灑出如此飄逸的筆墨。如此美麗的景色,不好好欣賞豈不是浪費?當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時,靜靜地趴在窗邊,聽著雨珠的傾訴,看著雨點落下後又濺起,雙手托腮,無緣無故地發呆,抑或是融入到了雨中,那也是一種無盡的享受啊。帶著一顆寧靜的心,安靜地欣賞雨景,是一種幸福。

星光燦爛

夜,靜悄悄地。月光灑滿一地,窗外樹影搖曳。皎潔的月光,燦爛的星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靜靜地回想今天的一切。或者在日記本裏暢所欲言,或者在紙上奮筆疾書,抑或埋頭苦讀今日的重點。累了,喝杯沁醒茶;困了,伸個懶腰,打個哈欠;倦了,望望外麵的星空、吹吹冷風。不管怎樣,安靜地做自己的事。堅持自己想做的,在寧靜的夜裏,有一顆寧靜的心,是一種幸福。

世界的萬物散發著誘人的芳香,未來的天空中傳來了迷人的歌聲,我們整裝待發,用美打扮,以實幹開路。時刻謹記:有一種幸福,叫寧靜。

【思維路徑】

考慮到一般同學會從守望“完美個性”、“美好品格”、“崇高精神”等角度切入,我特意選擇了“享受寧靜”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正是由於從寧靜的生活中,我收獲了一般人收獲不到的快樂,我才會有這種幸福而深刻的感受。寫下這篇文章,我的心仿佛又經受了一次洗禮。你何不像我一樣,嚐試一下寧靜的生活!

【名師簡評】

本文選材獨特,語言意境精美。作者沒有空泛地說教,而是用三幅畫麵串取精美的思想內涵。三幅畫麵,內容各有側重。寫“陽光普照”,情景交融,充滿著蓬勃的朝氣;寫“春雨綿綿”,由景入情,洋溢著詩意的光彩;寫“星光燦爛”,信筆展開,閃現著個性的風采。內容各異,卻又均緊緊扣住“幸福”這一獨特感受。這便是材料的妙處。

【請你思考】

你能說出蘇軾坎坷的人生經曆麼?他對人生的態度,對你有何啟迪?

穿透千年的眼光

江蘇馬秀荷

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首《定風波》,寂寞地躲在《念奴嬌》的身後,拙眼的人們似乎隻看到這位詩人的豪放與曠達,卻遺忘了他一直擁有的一方淨土,忽視了他精神家園中的另一片天地。蘇軾一生多次遭貶,可是心靈中的那方淨土,成了他一生的守望。

蘇軾第一次遭陷,被貶為杭州通判。麵對新派的實權人物,他無法為自己辯解,也不屑為自己辯解。他帶著憤懣的心情來到杭州。杭州的秀麗風景吸引了我們這位大詩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沫總相宜。”優美的詩句足以體現他對自然的熱愛。也正是這美麗的江南土地,撫慰了他落寞的心靈。

一場被史學界稱為“烏台詩案”的文字獄,又將他貶到了黃州。黃州生活是孤獨的,“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可是他在給友人李常的信中說,“禍福得喪,付與造物。”這麼真誠的勇敢,這麼灑脫的情懷,不正是他守望那方淨土的體現?他沒有被生活壓倒,仍然吟唱著“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在那片偏遠、寂寞的地方,固執地種植著快樂與自信。

再貶惠州時,蘇軾依然以吟詩為樂。一句“報道先生春睡美”,我們看到的是他抑鬱中的豁達,可他的政敵看到的隻是閑適與自在。於是,蘇軾再次被貶儋州。可這依然沒有擊碎他對生活的信念!在那片潮濕的土地上,他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但精神生活並不貧乏。“春情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樂觀的他,仍守望著一方淨土。

當我們背負著生活的重壓蹣跚而行時,驀然回首,依稀可見在黃州赤壁江邊,傲然站立著一位滿腹“不合時宜”的詩人,看到一束穿透千年的眼光,他正守望著那片屬於自己的土地,守望著自己滿是傷痕的心靈。

【思維路徑】

時間是無情的,又是有感情的;它可以將一時的輝煌衝刷得幹幹淨淨,也可以將曆史的光彩永遠保留。經過上千年的衝刷,有些人卻依然不失其光輝,反倒隨著時間的流逝,日久彌香。在中國曆史上,像他這樣曆經坎坷的人很多,但能像蘇軾這樣樂觀麵對的很少。於是,我記住了蘇軾,覺得他是一位不同尋常的文學家。

【名師簡評】

回眸審視這篇作文,我們不難發現它有兩大特點:

一是意到筆隨文采好。在作者的知識世界裏有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域,而且她充分地利用了這塊“自留地”,在上麵種下了一株奇葩。正因為對蘇軾的曆次坎坷了然於胸,對蘇軾的詩句諳熟於心,於是在舒暢自然的行文中,蘇軾的人生經曆便娓娓道來了。

二是底蘊深厚思路寬。當這些典故與事例如清泉般汩汩湧出時,我們不由感歎作者視野的開闊,欽佩其知識的豐富。從本文的成功可以知道,有了積澱深沉的一方厚土,方能“扶搖直上九萬裏”,才可能築起九層之台。

【請你思考】

如果你有耐心的話,請細細讀兩遍。對比一下,看看讀後的感受是否有什麼不同?

草垛上的守望者

海南朱偉

月光籠罩著這山溝裏的屯子,起伏的山像巨獸似地蹲在屯子的周圍。一個個草垛像極了山的崽子。狗娃就坐在草垛上發呆。

空氣裏飄散著熬豬油的香味,狗娃咂摸著嘴,吸溜著涎子。要過年了,自家的虎頭灶上也熬著這玩意兒。晚上,他剛剛撮起塊燙手的油渣放進嘴裏,就讓娘連追帶打攆了出來:“打不死的饞鬼!”他在前跑,娘在後頭罵。

寒假放了一個多月了。破舊的教室不擋風不遮雨,冬天上課凍死人。縣裏拉來車磚瓦木頭讓修修教室,卻被用來蓋了菩薩廟。村長用發亮的袖子揩了揩鼻涕,對憤怒的李老師說:“急啥子嘛!先放假!”於是狗娃回了家。李老師說,天暖和了再上課。

李老師是第一個來這裏教書的老師,雖然狗娃爹撇撇嘴說:“他要真是個能人,哪來這山溝子裏受苦?”但狗娃依然很喜歡這個老師。狗娃從他那知道了許多的稀罕事。比如腳下這塊地方叫地球,和天空裏的星星一樣浮在那裏,就像一顆浮在蛋清裏的蛋黃。還比如城裏人會造一種叫飛機的東西,人坐上就能飛上天。狗娃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鐵做的東西咋能飛呢?如果把鐵鍋扔上天,還不砸死人?

狗娃望著浩淼的天空,望著那無數顆眨巴著眼睛的星星。於是,他的眼前就飄浮起了一顆顆蛋黃。狗娃腦海中的自己,正用手捏住一隻蛋黃,放進嘴裏,吮了又吮,嚼了又嚼。“知識就是力量”,他念叨著老師常講的話。他想,等學完了老師的知識,就進城裏,因為他知道那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像彩虹一樣漂亮的霓虹燈,會移動的鐵屋子……

狗娃一下子想到這許多的東西,又什麼都不明白,腦袋變得很漲很漲。這許多的東西,他覺得,就像光禿禿的土地上一下子冒出亂蓬蓬的苗兒,讓他有點摸不著頭腦。他張大嘴哈了哈手,抱緊膝頭,再抬起頭,望著那星空。過了年,老師就快回來了。快了吧,他希望。

“狗娃子!快回來睡覺!死在外麵把耳朵凍掉了,娶不到媳婦了!”狗娃爹站在門口吆喝著,小小的屯子飄滿他沙啞的聲音。狗娃不舍地蹭下草垛,晃著漲漲的腦袋,回家了。

星空依然浩淼,草垛上仿佛仍留著狗娃抱著雙膝的身影。

【思維路徑】

我是生活在農村裏的孩子。我們的生活也許沒有文章中描寫的這樣貧困,但對我們這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來說,也算是一種真實的寫照。當大家都在大搞經濟建設的時候,我們這裏的學校,我們這些孩子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度。

【名師簡評】

初讀這篇文章會讀出一絲幽默氣息。你也許會為作者的智慧與幽默哈哈大笑。“熬豬油的香味”、“發亮的袖子”、“像彩虹一樣漂亮的電燈”……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可細細品味,不難感受生活的辛酸。“他在前跑,娘在後頭罵。”大家是否想過,娘為什麼要罵啊?隻是因為抵擋不住“油渣”的香味。這點,我們這些嚼著肯德雞、啃著漢堡包的孩子怎能明白?

再讀這篇文章會品出一絲悲涼情感。再讀時,我們在想,草垛上坐著的這個孤獨瘦小的身影,僅僅是在守望他的老師?守望浩淼的星空?不,他還在守望知識,守望未來,守望他那還很稚嫩的心靈。深遠的立意使文章多了幾分凝重感和責任感。或許你還會讀出其他。

話題17習慣

【試題亮相】

植物的向光性是一種習慣,月亮的陰晴圓缺也是一種習慣,雞鳴狗吠是習慣,魚遊雁迴也是習慣,萬物皆受習慣的約束,故此,習慣成自然。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

請以“習慣”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寫作點撥】

一是選擇的切入口要小。從導引材料可知,習慣從性質上說,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從範圍上說,可分為自然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工作習慣;從類型上說,可分為生物習慣、人生習慣……無論從哪個角度作文,都應該小處著手,於細微之處傳旨意。

二是寫作文體特征要明。長於說理的同學,議論時要有思辯性,注意從正反角度給人以啟迪;注意列舉典型事例,更有說服力;注意采用並列式、層遞式等結構,條分縷析地說理。善於描敘的同學,要有邏輯性,關注習慣養成的過程及結果;要有形象感,加強細節描寫,打造醒目亮點;要有曲折度,適時掀起敘述的高潮。

【最佳範文】

【請你思考】

同坐一個教室,師生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呢?透過作者的“習慣”,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七步外的另一個世界

福建羅家歡

從講台到第六張桌子是七步,從第六張桌子到講台也是七步。這是我們班每位老師每天必走的路程。他們共同的習慣是走到第六排馬上轉身折回,似乎那兒立著一堵牆,阻隔著另一個世界。

細瞧便知,原來第六排往後是“差生”的領地,是“貧民窟”,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是被愛遺忘的角落。沒有老師的關注,他們已習慣了默默無聞地“獨立生活”。

語文課上,空氣像被加溫了似的,異常活躍,然語文老師依舊在那七步路上踱著方步,口中叫著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每叫一個名字,都會帶來一段精彩的講演和幾句渾厚有力的讚揚。突然,語文老師身子前傾,左腳抬起,這時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他那還未落地的腳。然而,他像一尊被人控製的木偶——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麼,迅速抽回了左腳,同學們不禁發出一陣唏噓聲,因為未能看到他們所希望的結果吧。語文老師熱情依舊,於是空氣又跳起了華爾茲。

七步很短,七步又似乎很長。每個老師隻能在那個範圍內活動。

數學輔導的時間到了,數學老師習慣地穿梭於前六排學生之間,講解聲、誇讚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後兩排的學生則我行我素,手捧小說,口含棒冰,就似那“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聖賢書生”——他們已習慣於冷眼相看。

一年過去了,終於迎來了畢業典禮。班主任興奮地分發糖果,臉上的笑幾乎溢了出來。發了一圈後,愣了:怎麼還多這麼多?問道:“還有誰沒有?”“後兩排還沒發呢!”一個同學小聲地提醒著。原來他走到第六排,又習慣地折回來了。可後兩排同學每人嘴裏卻含著一塊糖,那是他們自己買的——他們已習慣了“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