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脈硬化的並發症像“洪水猛獸”
醫學研究表明,動脈硬化導致的動脈血栓形成,是最嚴重的致死因素,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600萬人被血栓性疾病奪去了生命。在亞洲,2001年動脈血栓形成就導致了450萬人死亡,並且死亡數還在逐年上升。
二、預防動脈硬化並發症的方法
(一)早期預防,越早越好
1.動脈硬化是終身疾病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動脈硬化引起的血管堵塞導致的心肌梗死、腦中風,甚至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最近,許多專家強調,動脈硬化是終身疾病,所以動脈硬化的管理應該是終生的,應該盡早幹預、積極幹預,並綜合幹預所有相關的危險因素。尤其從人群防治角度,呼籲我國的動脈硬化幹預應盡早開始,不要重蹈歐美國家心腦血管疾病顯著增加後再開始幹預的覆轍,否則將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
2.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防治貴在早期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之一,凡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心髒病的病人,都有可能發生此病。當周圍血管動脈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性血栓形成時,即可造成動脈管腔狹窄、閉塞,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狀。該病早期多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肢體怕冷,沉重無力,麻木感、刺痛感,症狀和體征多不明顯,易被漏診或誤診。直到血管狹窄達50%時,才出現膚色蒼白,膚溫偏低及營養障礙性改變、疼痛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潰瘍、壞疽,甚至危及生命。本病晚期治療難度大,療效不佳,手術進行血管搭橋或介入治療都有一定的適應證和局限性,不少病人最後需實行高位截肢,而且術後傷口不易愈合。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為重要。
3.預防動脈硬化要從小做起不少學者認為,動脈硬化的預防措施應從兒童期開始,即兒童也不宜進食高膽固醇、高動物性脂肪的飲食,亦宜避免攝食過量,防止發胖。
動脈硬化性疾病往往在年輕時就已開始發生發展,而在老年時期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急劇增加。對動脈已出現硬化改變的老年人,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亦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危險。
(二)合理的飲食是防治動脈硬化並發症的利器
1.多吃粗糧
粗糧屬高纖維食物,選擇粗糧食物並多吃粗糧,可降低動脈硬化的發病。食物中的纖維素可促使人們出現飽腹感,並使胃排空延遲,因此可減少脂肪和總熱量的攝入。可溶性纖維有利於體內短鏈脂肪酸的合成,從而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的產生。
2.多吃魚類食品
大家知道,魚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魚肉蛋白質不僅營養價值高,容易被人的胃腸道消化和吸收,而且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魚油中含有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能夠調節人體的脂肪代謝,能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因此,魚肉和魚油不僅有益於人的生理功能,而且能有效地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
3.多吃水果蔬菜
水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並且熱量很少。因此,多食水果、蔬菜,可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這樣,可有效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的危險性。
4.限製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量
吃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膽固醇,是引發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每人每天攝取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的量,最好不要超過總攝入能量的7%和1%,而膽固醇的攝入量則不要超過300毫克。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選擇魚肉、豆類、海產品、瘦肉和蔬菜,選擇低脂和脫脂食物,這樣,可顯著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的危險性。
反式脂肪酸的來源:部分氫化脂肪(如人造奶油)。
膽固醇的主要來源是蛋黃、肥肉、肝髒、腦、腎、肺等內髒,其他還有魷魚、墨魚、鰻魚、骨髓、豬油、蟹黃、魚子、奶油及其製品、椰子油、可可油等。
5.限製精製糖和鹽的攝入量
已有研究證明,高糖飲食會引起動脈硬化,高鹽飲食會使血壓升高,目前認為,每天把主食控製在6兩左右為宜,限製含糖(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右旋葡萄糖、玉米糖漿、濃縮果汁和蜂蜜等)食物的攝入量。食鹽攝入量也應控製,這有利於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病。
6.多吃抗氧化食品,預防動脈硬化
日常的食物中,有許多食物具有抗氧化功能,比如葡萄、獼猴桃、番茄、花椰菜含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維生素C、番茄紅素、花青素;茶葉、大蒜含有抗氧化的酚類;動物的肝髒、血液和胡蘿卜富含抗氧化的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穀類的胚芽、海產品富含抗氧化的維生素E和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