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富不露
2003年10月的最後一個晚上,宋城集團的老總黃巧靈終於鬆了一口氣。因為《福布斯》雜誌的人告訴他說,當天下午兩點在北京華彬國際大廈揭曉的“2003年福布斯中國內地百富榜”上,他的名字最終沒有出現。
當年45歲的黃巧靈,作為第二個登上《福布斯》封麵的浙江商人,曾以1.5億美元的身價榮登福布斯2002年度中國內地100富豪排行榜的第42位。但黃巧靈對這個富豪榜很不“感冒”。
“我不要上榜,把我從富豪榜中除名。”連續兩年進入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的黃巧靈,一直在努力讓福布斯放棄對他的高度關注,希望能夠在今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消失。不久前,宋城集團特地給福布斯發了份情況說明,給了個不上榜的理由:“黃巧靈先生2003年對宋城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股權結構進行了調整,黃先生的個人股份被稀釋。黃巧靈先生原來持有的大部分股權讓渡給了企業創業元老、公司高管、家族成員和戰略投資者等。黃先生個人直接占有的資產數額大大下降,因而退出今年的《福布斯》排名……”
據了解,像黃巧靈這樣對福布斯以“數字論英雄”的排名方式敬而遠之的浙江企業家並非個例。近年來,浙江民營企業家的財富觀正在發生變化。許多老板意識到,作為企業的創始人,不能隻顧眼前一二十年的財路,更要考慮把企業發展成為“常青樹”。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在成功之前是憚於露名的。
無獨有偶,2006年11月24日,在上海市浙江商會20周年慶典活動中,400多名浙商濟濟一堂,共論浙商發展大計。會場上有記者提及,浙商已經成為繼晉商、徽商之後,中國曆史上又一個時代性的大商幫。晉商、徽商的代表人物,已有不少被拍成影視作品。幾十年後若有人想拍部描寫浙商傳奇的電視劇,目前的浙商中誰最適合做原型、做主角?麵對記者的發問,主席台上就座的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成建、中國銀泰投資公司董事長沈國軍、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以及上海市浙江商會會長、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等浙商大腕,給出了一致的答案:浙商中誰也不會單獨成為電視劇的主角,因為浙商的傳統文化是低調,隻有低調才能爭取空間和時間,才能和諧發展。這一回答令記者大吃一驚,卻使外人更進一步了解了浙商的特性。
常常聽到人們說,“北京人有100元,會說成200元;上海人有200元,則說成100元;而浙江人,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
的確,浙江人向來藏富不露,不張揚,不顯露,保持低調,是他們處世哲學的一大特點。浙江企業家中的絕大部分樂業敬業,求實務實,埋頭創業,心無旁騖,避“俗”能力超強,不得不讓人佩服!
還有不少“大腕”級的人物深藏不露,運籌於帷幄之中,一般情況下不輕易拋頭露麵,成為隱身幕後的神秘角色。最為神秘的莫過於新湖集團的掌門人黃偉——黃偉很有錢,但誰也不清楚他到底有多少錢,到如今也沒接受過任何采訪。他的厲害之處不僅是會賺錢,還體現在他沒有在新湖集團及相關公司中擔任任何職務,卻是幕後掌控人。盡管,胡潤幾次強行將其拉到台前,但是他是否就是300億的身價,仍然像個謎。這位做過教師、賣過眼鏡、出自溫州的企業家和投資家,帶著和大部分溫州人一樣的特性: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但是,旗下三家上市公司:新湖創業、中寶股份和哈高科組建的新湖係,把他推到了聚光燈下。
黃偉1959年出生,早年從溫州師範學院大專畢業,後在浙江省委黨校讀本科,畢業後到溫州市委黨校教書,教書時間很短就下海。上世紀90年代初,黃偉到杭州掘金。他在當時名聲響亮的杭州國際大廈租下幾個櫃台賣眼鏡,從中賺到了第一桶金。據一位知悉當時情況的人透露,黃偉當時下海,是因為家裏負了一大筆債。迫於經濟壓力,他放棄了優越、發展前景不錯的工作,到杭州開了一家眼鏡店。
1991年前後,股市走牛,黃偉用開眼鏡店賺來的2萬多元,在上海買進800多張認購證。據熟悉黃偉的朋友說,他的做法是收集身份證,當時憑身份證排隊買認購證。一張認購證5元錢,轉手賣出能賺到幾倍的利潤。這筆投資為黃偉換來了800多萬元的原始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成為一個資本運作的高手奠定了基礎。
有了800多萬元家底的黃偉,開始遊弋在股市的一級市場,哪裏有新股發行,哪裏就能看到他的身影。隨後,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黃偉又在國債期貨和商品期貨的舞台上賺足了腰包。據說黃偉的期貨生意做得很大,當時很多基金跟著他玩,他能指揮幾十億元的資金。對黃偉玩股票、期貨的上述故事,有濃厚的“傳說”色彩,由於黃偉做期貨的經曆,他跟金融界有了深入的交往,這對他後來做房地產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