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觀念、方法與學術思想的內在張力(1 / 3)

——評程金城的《原型批判與重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學術思想異常活躍的時代,各種西方文藝思想被大量譯介進來,激發了中國文藝理論研究者的極大熱情。然而,在這看似熱鬧的“理論熱”、“方法熱”的背後,卻是學術的“浮誇”,缺乏紮實而沉潛的研究精神。我們今天重新審視昔日的研究成果,發現能經得起曆史淘洗的東西實在少得可憐。程金城先生的《原型批判與重釋》一書可以說是個例外。程金城是新時期以來最早關注“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學者之一。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對“西方文藝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地投身到這次空前的“思想熱、文化熱、理論熱”的洪流中。程金城是一位能夠沉下心來、鑽進去,不事張揚的學者。他沒有隨波逐流、人雲亦雲,而是廣泛閱讀文獻、在中國文學的大背景中思考西方文藝理論。他的想法很簡單,西方文藝理論被譯介過來,事實上就離開了原來的文學土壤。而這種理論要想在新的土壤中獲得生命,就必須適應“中國文學的現實”。源於此,程先生於1992年進入複旦大學攻讀文藝學專業博士學位就依然就博士論文的題目選定為《中國文學原型論》。《原型批判與重釋》和《中國文學原型論》“它們原是博士學位論文的兩個部分,但在答辯後,有專家建議將理論部分單獨分出,後經重寫成書”①於1998年12月出版。該書出版之後就以其內容翔實、持論公允、論證嚴密和較強的獨創性等優點被文學理論界所認可,其一版再版就是最好的說明。2008年6月,《原型批判與重釋》由甘肅讀者出版集團再版。此書在原版的基礎上,“批判”與“重釋”這一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充分體現了程先生思想的研究品格。他的論述,既有創新性,又符合原型演變的曆史。程先生極善甄別與梳理理論知識的譜係,使自己的理論係統化。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此著中很好地融入了哲學的思辨,成為該著光輝的亮點。《原型批判與重釋》是程先生對中國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貢獻,也是西方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典範。

一、“批判”:客觀而辯證的學術立場

《原型批判與重釋》一書對原型的認知範式迥然不同於其他同類著作。該著將各種矛盾對立的思想集中於同一平麵上進行闡釋,並進一步縱向延伸進行思考。程先生以原型批判為切入點,理性地收集了各種相關的論證材料,並對各種與原型密切相關的理論和模式都進行了重新的批判與闡釋。

首先它是以辯證的視野將思考的重心放在對原型理論的批判上,不對成規加以沿襲,是該書的一大特色。原型理論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課題,程先生並沒有回避關於原型的各種論爭,而是直麵各種層麵上的尖銳問題,以批判性的思維向度思考原型理論。原型理論本身的魅力不在於它提供給我們一種研究方法,而在於它對人類精神現象更為合理的闡釋。“集體無意識”概念和心理原型理論奠定了榮格在人文學科中的地位,他的學說主要是建立在討論人的心靈問題和人類心理結構上。“榮格為了確認自主精神的存在,推導出集體無意識理論,在確認和解釋集體無意識的存在時,他反複強調集體無意識的先天性、不可描述性。一方麵,從一定意義上說,他對於集體無意識先天性的維護,是基於對精神‘自主性’、精神不依賴於物質而‘獨立’存在的假設的維護。另一方麵,榮格對於集體無意識這種人類不可意識的、以‘集體’方式存在的精神現象的來源,為了避免重複靈魂理論,並試圖……解釋他的‘自主精神’,於是他提出原型即集體無意識是一種類似本能的領悟模式,……是人類世世代代相承的種族記憶。”榮格的這種理論,在程金城先生來看是一個“邏輯怪圈:精神不依賴於物質而自主存在,但它要通過生理遺傳,它蟄伏在人的大腦中,深層的集體無意識精神不是後天得來的經驗,它是先天的本能模式,然而,它要為後天的特殊情境來“激活”,在後天的個體的行為中“重現”和被證明。這是一個無法克服的理論難題:作為自主精神是如何存在於個體這個物質“載體”上的?心理的東西如何變為通過生理可以承傳的東西的?”程先生以批判的眼光關注著原型理論內在的流動軌跡,並以此來展開對集體無意識的理論的剖析。

著者並沒有簡單地排列榮格原型理論的矛盾,而是緊緊圍繞這一矛盾展開剖析。原型理論是需要完善和發展的,在對原型研究方法的質疑中,程金城先生認為,從榮格的醫學角度去探討病人的集體無意識並以此來衡量正常人精神現象是不可取的,這是其一。其二,榮格為了證明集體無意識不是無意識時,將個體的心理分析變為一種假定的集體心理的分析,從人類的曆時態中歸納出不變的原則,這種做法將醫學上的心理分析變為了結構分析,這與榮格要建立自主精神原則基礎上的心理理論背道而馳。程先生對集體無意識的辨析,宏論與思辨兼備,常以其耐心的解析顯示其思辨之深。在第三章原型研究方法質疑中程先生突破舊的範式指出了原型研究的盲點:1.這種研究是特殊現象還是普遍人性?用精神病例探討人類無意識心理,這種結論可以用來說明人類普遍的精神世界嗎?2.“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是一種真正地麵對人的心靈世界的新“發現”呢?抑或隻是對於人類精神現象共同性從新的角度的一種重新解釋?榮格“發現”的是人類先驗的“自主精神”的表現呢,還是人類曆史過程中一種精神現象的深層結構分析?” 3.當榮格將集體無意識推向遠古,試圖從虛幻的角度逃避生理和遺傳的曆時經驗來解釋原型時,必然將自己理論的致命缺陷暴露無遺,他如何解釋這種模式的生成與承傳呢?這種建立在清醒問題意識之上的研究,即呈現出論題的獨特價值,又顯現出研究的深入與深刻。程先生在榮格理論的矛盾中也看到了它的理論前景,認為正是因為它理論上的不周延才使它具有廣闊的學術研究前景。麵對原型理論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同中求異是一種挑戰。如果沒有如程先生一般的對原型理論洞察幽微的辨析能力,是很難經受住挑戰的。更難得的是,在對原型理論的細致分析中,程金城先生慧語迭出,常常表現出非凡的獨創力。

對榮格的原型理論的分析,程先生始終以一種反省觀照的角度進行評說。他的理論視角是開闊的,對於這樣一種不夠完美的理論程先生一直試圖以自己的批判與重釋來彌補它的缺憾,以自己認知的敏銳、思想的深邃來探索原型理論深處的價值,以期承上啟下,繼往開來。譬如:在榮格集體無意識概念的基礎上,他試圖將這種概念進一步深化,認為集體無意識與本能和原型密切相關。著者並不否認無意識現象,但是很難認同榮格對集體無意識來源的解釋,他更傾向於它是一種後天實踐過程中的精神現象,是具有生理基礎的維度的,同時也是心理體驗維度和文化模式維度的多維聯係的精神文化現象,是必須在人類的實踐中才可能浮現的現象。榮格反對物質決定精神,也反對靈魂觀念,他試圖另辟蹊徑,尋找原型理論立足的新契機。程先生在借鑒榮格研究的基礎上,立足於自己的文學理論經驗,將榮格理論中的片麵與失誤加以批判和糾正。他認為“人的精神的深層無意識領域可能與人的某種先天的生物因素相關,人在降生時就存在著某種決定行為方式的先在的本能。這種本能不是自主精神,但卻是我們探討自主精神或精神本能的基礎。”我們必須客觀地承認人的精神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在人類的生活中,所有的“價值認知的發生和進行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這一前提條件就是……社會實踐。實踐是一切認識的基礎。”

那麼待榮格人類集體無意識與遠古祖先的關係,我們應該如何確定它的學術價值呢?程先生認為我們應具有某種辯證的學術寬容,盡管我們還無法證明它的可行性,但正是有了這些疑問的存在才不斷去促使人們探索人類精神世界。世界是人類的世界,“無論時代對人的影響有多大,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創造者。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時間仿佛是某種框,把人圈在裏麵。當然,人隻有通過個人的努力才能打破時代的局限。”人類的努力、人類對於自身的內省永遠處於一種不完滿的狀態。 “我仿佛看見這世間有一張極大而極複雜的網。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都被牢結在這網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的線……使得本物不能孤獨地明晰地顯現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人類生活在空間裏,而人類的生命卻是跟著時間走的,這就注定了對人生真諦的追問會充滿生命的痛感,也會吸引我們去不斷探索我們自己的處境並試圖解讀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在現代社會,當人不斷地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人也被機器生產所肢解,彼此間成為生活在成千上萬的人聚居的現代都市中的陌生人,我們開始厭惡都市的喧囂,我們在內心深處渴望著文化與文明,我們需要尋覓到人類精神的家園,如同作者在修訂本前言中所說:“榮格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尋求拯救現代人類靈魂的途徑……榮格心理學尋求生活的意義,與以貪婪和侵略性,與現代流行的物質和金錢崇拜,精神空虛和享樂主義,虐待狂和黷武主義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