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總有一種在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某一領域進行深入探討的衝動。每每見到自己散落在報刊上的研究性文字,總有意猶未盡或缺胳膊少腿的感覺;緊張的日常工作又特別容易成為懶得動筆的正當理由。於是,衝動歸衝動,總是未行動。有關部門了解一些我在文化產業實踐層麵的情況,甚或發現過我的研究性文字,就委托我來主持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由於有了外部壓力與內部動力的呼應與對接,於是就有了這部著述。

我堅信中國文化產業的未來是一片光明的。早在2004年夏天的金鷹國際傳媒論壇上,我就向包括維亞康姆總裁在內的多位國際國內傳媒巨擘們表達過這樣的觀點:良好的經濟成長性不僅包括了文化產業的成長因素,同時必然激活文化產業的活躍因子;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與之基本吻合的同質文化,為文化產業展示的不僅是一片綠色森林,更是一片藍色海洋;黨和政府不僅看到了這片森林與海洋,更從民族文化安全和繁榮的宏觀視野,亮出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曆史性召喚。然而,僅僅有信心是不夠的。綜觀民族文化產業的曆史軌跡和現實狀況,理性評判民族文化產業與伴隨WTO悄然而入的國際文化資本可能和已經展開的博弈,讓我們不能不回到事物的起點:深入思考國際視野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從而科學建構文化產業格局,有力地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後記取一個這樣直白的書名,完全是為了一眼洞破著述的要旨。按照理論思考的邏輯順序,我還是斷然選擇從文化及文化產業切入。隻有把握了文化以及文化產業的本質特征,才能“順藤摸瓜”似的探討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隻有宏觀上探明了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客觀環境和未來趨勢,才能夠“綱舉目張”般討論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各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書在第一、二兩章,著重解決基礎理論問題,捎帶介紹國內外相應領域的理論成果。接下來用四章的篇幅,突出討論了品牌、市場、資本、人才四個方麵的戰略問題,自然這也是我思考較多、較成熟的方麵。沒有論及其他,並非沒有“其他”,所論部分也不能涵蓋“其他”,限於研究成熟程度和篇幅,隻能就此打住。

在方法上,本書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尤其注重實證研究。不僅在論述中較多地采用了實例,還分列兩章,著重分析了中外八個典型案例。隻不過這種分析並非簡單地介紹材料,而是從戰略研究的視角,研究材料,取舍材料,組合材料,使材料鮮活起來,為戰略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鑒。

在研究過程中,羅爭玉、劉星保、張文飛、田方斌、梁威等同誌不僅給了我勇氣和信心,更給了我智慧和無私的幫助,僅僅說聲謝謝是難以完整表達我的心意的。研究中的素材甚至某些觀點,大多來源於當今能夠看到的著作和報刊,一一道謝實屬不易,隻好在書後開列“參考文獻”,以致謝忱。

顯然,這部著作是不夠成熟的。在我有限的視野中尚未發現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專著的情況下,權當一塊“磚頭”拋出來,引“玉”也好,受“責”也罷,我都會以“拋磚頭”的愉悅來麵對。

作者

2006年6月於冬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