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魏源生平大事年表(3 / 3)

秋,奉命暫署東台縣令。與鄧顯鶴複信,對於鄧以魏源未入史館為歉之事,認為今日翰苑人才隻以蠅頭小楷、俳體八韻為報國之事,不如出任州縣官,為人民辦些實事為好。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五十三歲在江蘇東台縣,為前任縣令賠墊銀四千兩,全家數十口,生活發生困難。有感於江南錢漕弊病,作《錢漕更弊議》。

母親陳氏病逝,去官守製。第三次修訂《聖武記》。向江蘇巡撫陸建瀛建議,江蘇漕弊非實行海運不能補救。請將蘇、鬆、常、鎮、太倉、江寧五府一州漕糧,以海船運輸。兩江總督壁昌與陸建瀛奏行之。

三孫恒生。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五十四歲在揚州守製。應梁章钜之邀,與嚴保庸、吳廷颺等宴聚。增補《海國圖誌》為六十卷本。

從揚州出發,由南京溯江而上,經洞庭,入湘水;又溯湘水而上,入瀟湘,遊九嶷,抵桂林,順西江到達澳門、香港,然後從廣州北上,過衡山至江西,回到江蘇遊蘇州諸勝,作平生難得“半年往返八千裏”之南遊。至澳門、香港購得地圖、書籍以補充《海國圖誌》,又作《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香港島觀海市歌》。在廣州,訪張維屏於聽鬆園,討論詩文數日,與陳澧討論《禹貢》及《海國圖誌》。歸途作《楚粵歸舟紀遊》詩等。

壁昌應召入京,李星沅自雲貴調任兩江總督,林則徐任雲貴總督。

道光二十八年(1848戊申)五十五歲遷葬父邦魯於江蘇上元縣蛾眉嶺,葬母陳氏於句容縣龍潭蓮山。至宜興縣遷葬父骨時,與萬貢璆會晤,為其所著《祝英台近山房詩詞鈔》隸書作序。

與蔣南湘一道再遊廬山,作《廬山雜詠》。在江西南昌與“病足家居”的黃爵滋及銘嶽、蔡逸等聚會,論當世詩人,分為九等,黃爵滋作詩贈別。遊雁蕩山,為梁章钜作《雁蕩詩話序》。

楊以增任江南河道總督。耆英任大學士。

賀長齡卒。

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五十六歲在揚州,編成《小學古經》並作序。至鎮江與陸嵩會晤,陸嵩贈詩雲“魏公本是老經師,往日聲名四海知”。

權知揚州府興化縣事。適遇大風雨,與河道總督楊以增抗爭,帶領兵民搶護河堤,使早稻豐收,當地人民稱之為“魏公稻”。在興化修建學宮、書院、育嬰堂等。《江南吟》組詩約作於此時。

兩江總督李星沅病免,陸建瀛繼任。林則徐因病東歸。

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五十七歲調離興化,作《將去興化登城北拱極台》詩。在江蘇佐兩江總督陸建瀛整治兩淮鹽法,兼任海州分司運判。以淮北鹽課倍增,用以補足淮南缺額。又籌銀二十餘萬兩,為高郵、寶應西堤歲修之費。清政府以魏源在淮北成績顯著,調任高郵州知州,仍兼海州分司運判。

《聖武記》舶入日本的第六年,在日本公開出售之第四年,《聖武記采要》、《他山之石》等摘要本和翻印本爭相購讀。

道光帝旻寧病死,奕詝繼位,明年改元鹹豐。

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起事。清政府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往廣西剿“賊”,林則徐病逝於潮州行館。李星沅任欽差大臣前往廣西。周天爵任廣西巡撫。

軍機大臣、大學士穆彰阿因“柔佞竊位,傾排異己”革職。耆英“無恥無能”,降員外郎。賽尚阿任協辦大學士。

鹹豐元年(1851辛亥)五十八歲任江蘇高郵州知州。因前年在興化防堤積勞,患黃疸病。仍關注下河治理,與包世臣《問治河之法》書。公餘之暇,整理《說文儗雅》、《蒙雅》等舊稿。《偶然吟十八章呈婺源董小槎,為和師感興詩而作》約成於此時。

《海國圖誌》首次舶入日本,此後逐年增多,並和刻翻印,與《聖武記》一起影響日本,促成“明治維新”。

太平軍入永安州城,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清廷命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督師湖南,又至廣西接辦軍務。周天爵在廣西專辦軍務。

鹹豐二年(1852壬子)五十九歲在高郵州任所。於高郵湖挑築大堆,栽植榆柳,以為湖船避風之用。將文遊台改建書院。

讀陳起書詩集《撼山草堂遺稿》後,與陳起書寫信,認為“詩以言誌,取達性情為上,擬古太多,則蹈明七子習氣”,對於山水、鄉俗、年成、時事等均應吟詠,以備采風者之用。

鄒漢勳應禮部試後來訪,共撰《堯典釋天》。鄒漢勳為繪製天象諸圖,又共商訂《遼史稿》。鄒漢勳將《遼史稿》及魏源其他未刻著作帶回湖南,後遭焚毀。

陳澧自北京會試歸,路過高郵,將魏源所著《禹貢說》帶回廣東。

第三次修訂《海國圖誌》,增補為一百卷並撰《後敘》。

四孫繇生。

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入湖南,又入湖北。以賽尚阿貽誤軍機,褫職逮問,命在籍侍郎曾國藩督辦團練。周天爵任安徽巡撫。

鹹豐三年(1853癸醜)六十歲在高郵。太平軍攻下揚州,高郵戒嚴。魏源擒斬犯有強奸、擄掠等罪的潰逃官兵百餘人,又擒斬“侉匪”四十餘人。在高郵發倉賑貧,民心稍安。

南河總督楊以增督辦江北防剿事宜,奏劾魏源於江南文報,並不繞道送達,實屬玩視軍務,著即革職。

周天爵署安徽巡撫,請調魏源至軍營聽候差遣。不久,周天爵病逝於潁州,袁甲三接辦“剿匪”事宜,魏源辭歸興化。後雖“以剿辦安徽潁州府‘撚匪’出力”而官複知州,但已無心仕宦。

《元史新編》纂成,作《擬進呈元史新編表》。

太平軍攻下江寧,改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製度》;又攻下鎮江、揚州。洪秀全命李開芳、林鳳翔、吉文元北伐。小刀會劉麗川在上海起事。兩江總督陸建瀛褫職逮問,怡良繼任。

鹹豐四年(1854甲寅)六十一歲與陳廷經會晤於蘇州,整理舊稿擴充成《詩比興箋》並撰序,署陳沆名刊印。作《簡學齋詩集序》和《太上感應篇序》。

研究佛教經典,篤信佛教,會譯《無量壽經》,初成《淨土四經》。

五孫虎生(殤)。

太平軍分兵入湖南。曾國藩傳檄,攻擊太平天國,湘軍成為太平軍勁敵。

鹹豐五年(1855乙卯)六十二歲整理《書古微》成十二卷並作序。重訂《詩古微》為二十卷並手書識語,《詩古微》最後完成。

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東北流入大清河,經山東利津入海,自此改道。魏源於《籌河篇》中曾言及此,認為“人力縱不改,河亦必自改之”。果如所言,人始服其遠見。

將《與曲阜孔繡山孝廉書》改為奏折,交與通政使嚴正基轉奏。

清軍攻破上海縣城,劉麗川戰死。僧格林沁攻下連鎮,李開芳、林鳳翔戰死,太平軍北伐失敗。

鹹豐六年(1856丙辰)六十三歲在高郵。病中錄《淨土四經》及所作各敘寄與友人周詒樸,囑托刊刻流布。遊杭州,暫住僧舍,“閉目澄心,危坐如山,客至亦不納。即門生至戚,接二三語,便寂對若忘”。

在杭州,擬將《元史新編》托由浙江巡撫何桂清奏進,未果。

太平軍攻下金陵大營,欽差大臣向榮卒於軍。天京內訌,翼王石達開出走。

鹹豐七年(1857丁巳)六十四歲三月初一日,魏源病逝於杭州僧舍。以生平喜愛西湖,遂葬於南屏山之方家峪。

江蘇興化、高郵等地士民,為懷念魏源政績,建祠紀念。鹹豐八年五月,兵部侍郎王茂蔭奏請將《海國圖誌》重印,以求禦夷之法。

英法聯軍攻陷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