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總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隻不過每個人的感受和體驗不同罷了,隻要你是個細心的人,你就會發現,其實快樂就在我們身邊。
當你感到寂寞的時候,聽一段音樂,看一本書你就會感自己並不寂寞,甚至很快樂,這是你為自己尋找到了最簡單的快樂方式。即使一個最普通的人,生活中也含有快樂。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有一個收費品的青年,專收書本報紙,他會把收來的書全部看一遍然後再轉手賣掉,他從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找到了快樂。你能說他不快樂嗎?快樂是一種感覺,隻要你以愉快的心情對待生活,不被欲望所左右,那你就是快樂的。
從前有一個億萬富翁,什麼都有可就是感覺不到快樂,有一天他說:“寧願花完所有的錢財,也要找到快樂”。於是他告別了親友,帶著他一半的家產去遠方尋找快樂,他聽人們說山上的洞裏住著一位智者,可以幫助人們解決任何難題,他欣喜萬分地去找那位智者,經過千辛萬苦,他終於見到了那位智者,他說:“隻要你能幫我找到快樂,我願把這些錢和我所有的家產給你。”智者說:“我不要你的家產,其實快樂就在你身邊,隻是你沒發現罷了,從現在開始,用你的錢去救濟那些窮人,你就會找到自己的快樂了。”億萬富翁照做了。果然,聽著人們對他的感激和讚揚,使他知道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個道理。
其實想讓自己快樂很簡單,每天清晨起來的時候,就對自己說:“這是新的一天,把昨天的煩惱忘掉,用快樂的心情去迎接它吧!”
用快樂的心情去麵對人生,用快樂的心情去感染你周圍的人,和快樂的人在一起,你會感覺到輕鬆自在,切記,快樂,就在你身邊!
◆看得開的人生才豁達
一位老僧深有感觸地說:“活著是一種折騰,是一種不斷被欲望折騰來折騰去的過程。所有的情啦,欲啦,都是煩惱之源,是煙雲之物。想想,走了,能帶走什麼?名啦,利啦,你能帶走多少?惟一能帶的,將是你的真與靈了。”
小徒弟問:“所以我才要活得快樂些,因為死後根本帶不走快樂。”
老僧緩緩搖頭,“你如何明白快樂?真正的快樂你明白麼?而且,快樂仍是情。無情,才是佛。”
“真與靈是什麼?”
“真就是佛,靈也是佛。”
小徒弟有些糊塗了:“我不懂您的話。”
“有個一心向佛的人,苦苦悟什麼是佛,參了很久,也沒悟出。就去拜訪佛,那天,佛知道他要來,就在他把門推開時,猛地把門關了。那個人就敲啊敲啊,敲了很久,又喊,佛就在屋裏誦經。那個人嗓子喊出了血,佛就是不開門,他隻好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那個人猛然悟出了什麼是佛。”
小徒弟更迷惑了:“什麼是佛,吃閉門羹就是佛嗎?”
“對了。”老僧說,“吃了閉門羹就是佛。因為這就是真。”
小徒弟說:“您要是圓寂了,也是佛嗎?”
老僧但笑不語。
“那您所說的靈呢?”小徒弟又問。
“孩子啊,你怎麼能明白呢?我怎樣解釋你才明白?靈是一種超脫,一種真氣。”老僧歎口氣,“在塵世之中,惟有佛能夠避開憂和煩惱,避開了,就是靈。”
“在佛的眼中,什麼是憂和煩惱?”
老僧輕輕地說:“世上一切牽絆,都是憂和煩惱。”
人生是個謎,是個難解的謎。有的人,瀟灑度人生;有的人,消極混人生。其間的差異無非是能否看得開。
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欲望滿足不了的痛苦。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和開朗。
否則,他不是活得太憂鬱,就是活得太無聊。
“看得開”是心理平衡的杠杆,並非消極看透人生。如果把人看得太透,從生到死,一覽無餘,生命就會變的毫無意義,甚至生和死都可以畫等號了。那些自殺的人,大概就是生等同與死,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得開”有更深的含義。它決不以無以無所事事,無所作為為雅致,以自甘墮落,滿不在乎為清高。無論在什麼境況,什麼痛苦麵前,既不把名利作為惟一的精神支柱,也決不失去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事業的滿腔熱忱,對生活的真摯熱愛,對身邊的美的細心品味。蘇東坡光照千古的前後《赤壁賦》等絕唱寫於最失意的黃州,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豪邁也出自不毛之地——正是這種始終不渝地熱愛生活,關愛生命“看得開”,成就了一位集詩、詞、散文於一體的文學史上的大家。
由此可見,“看得開”是一個超越個人“小我”而投入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我”之中的通達大度,是“知足更勵前,知止以不止”的拚搏進取,是“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的安之若素,水波不興——這種以退為進的智慧,正顯示了一個人的定力與操守,大智大勇。
看得開,是一種心態的反映,心理學家認為,學會保持最佳的心態,就好像一條魚,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在社會、家庭、生活的海洋。社會猶如一座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底層的總是多數。身處底層,並不說明你無能,更不說明你無德,誰都不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這要取決許多客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