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世中,徐若若家住東北嶺市鐵崗鎮,父母是鐵崗鎮鐵崗村裏的,父親是初中畢業找到了鎮上的工作,這才搬到了鎮上。
徐若若的父親是鋼鐵廠的小組長,母親是縫紉廠的正式員工,父母的工資加起來一個月有六十多塊,加上一些票類,完全夠一家人的生活開銷,還能存下一大半。在六十年代,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但是,這是分家兩年後的生活。在他們分家前,生活也是相當拮據的。
徐若若的父母,在那個以饑荒為常態,人人自顧不暇的時代,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很不幸,徐國強就是那個不會哭的孩子,能吃飽飯都是謝天謝地了,哪有什麼心思想別的。何況十個手指有長短,人心本來就是偏的。
徐若若的父親徐國強是家裏的第二子,大哥生下來以後,徐若若的爺爺奶奶也就是徐國強的爸媽,自覺家裏有了男孩,腰杆子都能挺直了。
畢竟在那個年代,沒有男孩是會被人嘲笑瞧不起的,因此非常寵愛老大,父親徐國強出生以後就沒有那麼重視了,但也不會不在乎,畢竟也是自己生的孩子。
徐國強的大哥徐國軍因為家裏比較寵愛,念書總是定不下心。小學識了字之後就輟學在家了,徐國強出生的時候,他的大哥也才3歲,那年是1937年,等到他的大哥輟學在家的時候也才十來歲,但是那個年代,十來歲的孩子已經是半個壯勞力了,能幹很多活了。
雖然大哥已經輟學在家幹活了,但是家裏仍然沒多少錢可以支撐徐國強讀書。莊稼人一年 到頭也賺不了幾個錢,還得養一大家子人。
徐國強也有一些小聰明,知道如果不能讀書就永遠麵朝黃土背朝天,起碼也要讀完初中,才能試著找個鐵飯碗。所以就磨著家裏人把他送進了學校,為了能一直讀下去,盡可能多的幫家裏人幹活,空閑時候就看書,小學五年,初中兩年,這七年,徐國強除了在學校裏麵拚了命的讀書外,抽空也會看看鎮上的一些招工條件。
但是無論家裏如何節省,高中再也供不起了。
幸運的是,徐國強空了就去鎮上的招工廠子,偶爾的給大爺一點撿的蘑菇之類的野菜,保安大爺印象還不錯,覺得這孩子有禮貌,品德好,因此鋼鐵廠要招3個人的消息,保安大爺偷偷的告訴了徐國強。
徐國強欣喜若狂,打聽了招工要求,通過考試,成為了鋼鐵廠的一名臨時工,這已經是幸事。
徐國強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每天是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雞早,學好技術,這才從十塊錢做到了正式工的二十五塊,又到小組長的三十多塊,可謂是兢兢業業。當然,也是因為徐國強比別人更努力,廠長才能注意到這樣勤奮的年輕人。
因為家裏孩子眾多,父母也供養不易,並且沒有分家,每個人所得都得上交給父母,徐國強的爺爺奶奶幸好也是早早就分了家,不然徐國強能不能上學還兩說呢。
徐國強出門在外,因此徐國強每個月可以給自己留五塊錢,剩下的錢都寄到家裏。也是因為這樣,家裏的情況漸漸好了很多。
而母親,許紅英是烈士子女,因為許紅英父親很少回家,所以隻有許紅英一個孩子,跟徐國強是同學,初中時,許紅英父親因公犧牲,母親因病也跟著去了,國家給徐若若的母親,也就是許紅英作為烈士後代,補償了一個縫紉廠的崗位。
兩個人逐漸也走到了一起,兩家也沒有什麼極品的親戚,因此日子還是不錯的。
說起父母,也是一樁好姻緣。本來徐國強起早貪黑的上班,所以一直到二十歲還沒結婚,家裏著急的緊,給徐國強介紹了好幾個,徐國強也看不上。
而許紅英,因為父母雙亡,那個時候村裏覺得許紅英命硬,哪怕她是烈士子女,那些人還是存在偏見。許紅英這也才拖到了二十歲。不然,當時以許紅英的長相,有不少小夥子喜歡呢。
倆人都在鐵崗鎮上班,還是一個村子裏,之前還是同學,徐國強並不介意,機緣巧合下就漸漸有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