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世紀的北宋,儒學領域出現了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朱熹。儒學是孔子開創的,後來,孟子又繼承了他手中的薪火,但是傳統的儒家學者認為,孟子之後,在秦、漢、唐等朝代,孔子的衣缽並沒有很好地被傳承,隻有遇到了朱熹這顆新星時,儒學的光芒才再次燦爛。
仕途生涯
朱熹,字元晦,於1130年在福建出生。朱熹自幼好學,19歲時就已經高中進士,從而實現了同輩人需要花費數載才有可能得到的功名。此後,他成為哲學家程顥、程頤(又稱“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開始學習二程的學說。22歲時,朱熹被派往福建同安縣任職,後來,直到71歲去世時,他還斷斷續續地在江西、湖南等地做過官。綜其一生,在中進士後50餘年的時間裏,朱熹共做過9年官,在朝廷的時間僅僅40餘天。
複興書院
離開了仕途,朱熹便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辦學、講學,其中,他對古代兩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的建設和推廣付出了很多努力。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始建於公元10世紀時。1179年,為了重新恢複書院的影響,朱熹實行了訂學規、置田建屋、征求圖書等一係列的措施,並且開始親自講學。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早年,朱熹就曾在此講學,1194年,他又重新擴建並整改了嶽麓書院。
理學理想
朱熹對儒學的貢獻是他發揚了“理學”。理學是一種哲學思潮,朱熹的理學主要包含三方麵的內容。第一,“理”存在於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中,它是最根本的,也是永恒的。第二,格物致知。既然每一個事物中都存在著“理”,那麼人們就應該不斷地通過推究事物(格物),從而達到認識“理”的終極目的(致知)。第三,存天理,滅人欲。這句話用朱熹的例子解釋就是:“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著書立說
因為學識淵博且筆耕不輟,所以朱熹的著述頗豐,這些著作包括《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朱子語類》《四書章句集注》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的影響最為深遠。該書是朱熹將《論語》《孟子》以及《禮記》一書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合訂為一部書,定名“《四書》”,然後按照自己的觀點對書中的字句進行闡釋的一部著作。
朱熹的影響
朱熹在世時對朝廷的影響並不大,他的學說還一度被認為是“偽學”,但是元朝以後,他的地位開始逐漸上升,最能說明這點的就是《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中的考試內容,而他在書中的解釋也漸漸成了有關《四書》最權威的解釋。到了明清時,朱熹成了僅次於孔孟的一位大儒。後世的儒生因為仰慕他,就將他尊稱為“朱子”。
曆史回音壁
1175年,朱熹在江西的鵝湖寺和當時的兩位學者陸九齡、陸九淵兄弟進行了一場學術辯論,史稱“鵝湖之會”。在辯論中,朱熹主張多讀書、多觀察事物,而陸氏兄弟認為人隻要注重自己的本心即可,不用耗費精力去讀書和考察。雙方雖舌戰三天,但最終沒有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