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20世紀70年代,世界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麵發生了重大變化,導致現代意義上的衍生金融工具產生並迅速發展起來。衍生金融工具是以杠杆或信用交易為特征,規定交易雙方在未來某一時間對某項原生金融工具(金融現貨)所擁有的權利或所承擔的義務的合約。由於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金融工具上派生出來的產品,有較強的價值波動性,可以實現避險保值功能和投機功能、價格發現功能和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風險的功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體體現為合約的簽訂與解除,具有杠杆性、極高的風險性和虛擬性的特征,從而對傳統財務會計理論構成了全麵衝擊,使得按傳統會計理論已經無法反映企業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帶來的風險與收益。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可靠性,揭示企業進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情況,會計理論和實務界興起了研究和規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熱潮。很多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會計準則製定機構開始製定相關會計準則。但是由於無法擺脫傳統會計理論的束縛,隻在傳統會計理論的框架下進行局部的改進所構建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體係,已經無法完成規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向有關主體提供客觀可靠信息的根本任務。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製度的創新必須以會計理論的創新為前提,隻有從根本上變革傳統會計理論,建立能夠包容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全新的會計理論體係和方法體係,才能完成包括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會計全部知識內容的財務會計準則和實務體係的構建。

基於上述思想,本書試圖在介紹衍生金融工具基本知識和現有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與實務的基礎上,利用全麵創新的會計理論建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理論和實務。所以,本書的結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簡單地介紹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知識及其對傳統會計理論的衝擊。這一部分的內容在現有的關於衍生金融工具及其會計的研究中已經形成了很多成果,本書隻是對現有的知識和研究觀點進行了必要的歸納,並從我們的角度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看法,以便為後麵的創新研究提供鋪墊。熟悉衍生金融工具基本知識的讀者可以跳過本篇的大部分內容,隻閱讀本篇的最後一節就可以了解我們後麵進行創新研究的思路了。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共五章)力圖較全麵地介紹現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並針對四種基本衍生金融工具的具體特征和交易流程闡釋現有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實務應用。這一部分的內容大部分來自於現有會計準則和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企業在應用現行準則時進行的會計實務操作。由於現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過渡性質,這部分介紹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實務也是過渡性的,並不能通過這部分所介紹的會計實務達到全麵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情況。之所以寫作它,是為讀者了解現有準則和實務提供資料,同時也通過對四種基本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流程和交易特點的介紹為後續的創新研究提供基礎。熟悉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流程和現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及實務的讀者,可以跳過該部分。第三部分(包括第八、第九、第十章,共三章)以會計理論創新為基礎,構建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並應用創新的理論設計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會計核算方法。這一部分的內容雖然也借鑒了部分同仁的研究成果,但理論思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完全是作者的新觀點。作者首先基於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技術條件,在分析會計係統功能的基礎上提出將財務會計係統區分為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和公共信息會計的基本思想,並構建了全新的公共信息會計理論體係。然後利用公共信息會計理論推導出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全麵解決了現行會計準則不能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完全納入表內反映的問題,給出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目標、假設、信息質量特征、會計核算原則等基本理論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要素、要素確認、要素計量、要素記錄、要素報告等應用理論。最後應用新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以四種基本衍生金融工具為例探討了其核算方法———科目設置和業務處理,為製定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和製度提供了理論指導。

本書作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研究的理論成果,可以供同行研究參考,也可以作為會計學、金融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李桂範副教授做了大量工作,收集整理了寫作本書第二部分所需的資料並完成了其初稿;陳婷婷同學幫助整理了本書第一部分寫作所需資料。本書的寫作還得到了天津商學院管理學院領導和同誌們的支持。本書寫作中還參考了大量研究文獻。在此,謹對這些同誌表示衷心的感謝。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和實務的創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現行的經濟環境和理論研究還存在著許多局限,本書的內容也會有不少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孫玉甫

2005年7月於天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