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尾龍的化石是在蒙古戈壁沙漠東南部的BaynShire地層所發現,BaynShire地層的年代為晚白堊紀時期,約9800萬年前到8300萬年前。科學家們推論籃尾龍的棲息地為低地、泛濫平原。為了更確定籃尾龍的生存年代,必須借由比較相似地層的恐龍化石。但目前全球的晚白堊紀早期地層很少發現陸地動物。
籃尾龍的化石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蘇聯挖掘團隊發現,目前已經發現至少5個個體標本,包含2個不完整頭顱骨、一個接近完整骨骸以及許多皮內成骨。籃尾龍的化石是蒙古所發現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之一。
籃尾龍的頭顱骨長度接近24厘米,寬度接近22厘米,身長估計為4到6米。前掌有5根腳趾,後掌有4根腳趾。其他的可鑒定特征包含背椎的下骨突橫向寬廣,以及溝槽狀皮內成骨。
Vickaryous等人的2004年研究發現晚白堊紀的甲龍科分為兩個演化支,分別為北美洲與亞洲的演化支,而亞洲演化支的最古老物種是籃尾龍屬。
多智龍
多智龍是目前最年輕的亞洲甲龍科恐龍,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標本,包含2個完整頭顱骨,與一個接近完整的顱後骨骸。多智龍同時也是已知最大型的亞洲甲龍類,身長估計為8—8.5米,頭顱骨長度為40厘米,寬度為45厘米,重量可能為4500千克。
多智龍的屬名在蒙古語意為“腦部”,是以它們的大型頭部為名。模式種是巨大多智龍,是多智龍唯一的種。多智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的巴魯恩戈約特組(原先名為下奈莫格特層),年代可能為坎潘階到馬斯特裏赫特階,接近1億1千萬年前。發現多智龍的地層在該年代可能為風成沙丘或丘間地環境,擁有間歇性湖泊與季節性溪流。因此多智龍是種居住於沙漠的動物。多智龍的頭頂由球根狀、多邊形的鱗甲構成,類似美甲龍的頭頂,美甲龍是巴魯恩戈約特組所發現的另一種甲龍科恐龍。多智龍與美甲龍的差別為:頭蓋骨基部較大、副枕突與方骨間未固定、前上顎骨的喙寬度大於上顎骨的兩排齒列間的距離。
Vickaryous等人的2004年研究發現晚白堊紀的甲龍科分為兩個演化支,分別為北美洲演化支(甲龍、包頭龍),與亞洲演化支(繪龍、美甲龍、天鎮龍、籃尾龍)。倍甲龍被認為是多智龍的一個次同物異名,與多智龍的第二個假設種T.kielanae是同種動物。
白山龍
白山龍意為“來自於白色山脈的”恐龍,是種體型中等的甲龍科恐龍。模式標本(編號GISPSN700/17)是一個完整頭顱骨,發現於蒙古戈壁沙漠東南部的Baynshiree Svita地層,年代為森諾曼階到三冬階。白山龍隻有一個種,長頭白山龍。白山龍的頭煩骨長度為30厘米,最寬為25厘米。Vickaryous等人發現白山龍不類似其他甲龍類,它們的頭頂裝飾物並非由多邊形所構成,而是不規則形狀。與其他甲龍類相比,白山龍的方扼骨與鱗狀骨上的隆起物發展並不良好。頭顱骨長而平坦,有小型角狀物。
多剌甲龍
多剌甲龍又名釘背龍,名稱衍化於希臘文,多剌甲龍是種有護甲、尖剌、以植物為食的早期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歐洲,約1億32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
多剌甲龍的臀部骨甲多剌甲龍身長4—5米。它們是種四足鳥臀目恐龍。多剌甲龍的已發現化石不多,所以對於一些重要生理特征的了解並不多,例如頭顱骨。早期的敘述對於多剌甲龍的頭部非常不明確,僅了解它們身體的後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