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特暴龍(Tarbosaurus)。特暴龍原本稱為暴龍,但事實上它們有很多現異處,例口連接頭部的後腦幹部分。
暴龍:掠食抑或腐食
在古生物學界之中有一個爭論是暴龍是否真的是一種積極的掠食者。
積極的掠食者的論據:暴龍的聽覺很特殊,應該說在頭顱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聲音,它耳朵的外觀與其他恐龍相差不大,但其內部結構卻有很大的改變。如此一來,暴龍能聽到的音域就更廣,也許能聽到其他恐龍難以聽到的低頻率音波。推測暴龍可能以發出低音的恐龍(大部分的鴨嘴龍類)
。
還有,暴龍的雙顎是足以勝任狩獵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動物一樣,它的牙齒也是向後彎曲,牙尖朝著口部中央,這意味著,獵物在口中掙紮的時候,也隻能向喉嚨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齒有很深的牙根,這使牙齒結實而不易於折斷,更可以咬穿骨頭,這也是暴龍下顎這麼深的原因一牙齒的2/3以上其實是埋在牙齦裏。而且,細膩的鋸齒圍繞著牙齒的前後兩麵,他們的作用像小鉤,鋸齒剌穿肌肉時,鉤子能鉤住肉的纖維,將其置於鋸齒間,鋸齒間有利刃的齒緣足以撕。
吃食腐肉的論據:積極的掠食者的視覺係統應該是最發達的,可是暴龍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覺最發達,而嗅覺發達,毫無疑問的是食腐的必備條件。還有,暴龍的體積巨大,這有利於趕走那些蜂擁而來的狩獵動物。
暴龍如何行動
暴龍是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以前,人們認為暴龍能夠奔跑如飛,就像它們在電影裏追上疾駛的汽車目卩樣,時速可能高達72千米,很少有獵物能夠逃脫其利爪。但在2002年2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個美國研究、組公布了他們關於暴龍運動的研究成果,認為暴龍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們不能奔跑,隻能以每、時18到40千米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不同動物的運動,通過腿的長度、運動姿態等參數估算動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計算表明,動物的體重越大,它依靠兩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體重的比例也越大。一隻普通的雞,腿部肌肉隻需要達到體重的17%左右。但一頭體重6噸的暴龍,如果它能夠奔跑,那麼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將超過身體總重量的80%。而現存的陸地脊椎動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會達到身體重量的50%。
為了對比,研究者還計算出,一隻暴龍大小的雞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將占全身重量的99%—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結論是,暴龍運動的速度很可能不超過每、時40千米。如果你被一頭暴龍盯上,跑得足夠快的話’還是有可能逃脫的。
長期以來,科學家就暴龍是捕食者還是腐食者這一問題存在著爭議。有專家提出,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說明暴龍依靠腐食為生,因為暴龍奔跑的速度較慢,它的前臂力量較弱,不足以進行狩獵活動。但也有人認為,暴龍應該仍然能夠捕獲至U行動較為遲緩的草食動物。
中國暴龍發掘情況
在吐魯番盆地裏,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所在1964—1966年,發掘到許多的恐龍化石。其中就有一種大型的肉食類恐龍一特暴龍。
吐魯番盆地是一個、型的山間盆地,位居天山山脈的東南麵,吸取天山之水。正北方,博格達山崛起海平麵5446米。在盆地中央是艾丁湖,低於海平麵156米,聚集眾水流。在吐魯番盆地的北翼,出露極好的中生代晚期與古新世的地層,構成了東西走向的山脈一火焰山,名字源起於在日落照射紫紅色岩層,形成像火焰一般的壯觀景色。火焰山東西100千米,南C10千米寬,是由中生代晚期與新生代最早期的“鄯善群”岩層構成。這個地層包含了紅、灰、綠、黃,色彩繽紛的泥質砂岩、頁岩、砂岩。最底層礫岩原來以為是第三紀沉積的,在1964年,於這岩層中發掘到恐龍與恐龍蛋化石後,這部分被歸於白堊紀,而重新命名為蘇巴什組。這套岩層厚達163—215米,是由紅棕色砂岩、泥岩和底層礫岩構成。
特暴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類恐龍,挖掘到的標本總計有5顆牙齒與1件不完整的髖骨。它是屬於暴龍科。在白堊紀晚期的亞洲地區,特暴龍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種屬。
1972年,人們在河南省巒川縣嵩坪村的秋扒組地層中,發掘到5顆大型牙齒,恐龍權威人員董枝明在1979年將其命名為巒川暴龍(霸王龍)。暴龍類是在地史所有動物中,最龐大凶猛的食肉類動物,秋扒組岩石是分布在潭頭盆地巒川縣一帶的白堊紀晚期地層,是由紫紅色的砂泥岩構成,最底部含有磚紅色的礫石。
如同其他暴龍科恐龍,暴龍的牙齒前後緣呈鋸齒狀。此外,暴龍的牙齒為異齒型:前上顎骨的牙齒屬於鑿狀牙,牙齒間緊密S卩列,橫剖麵為D形,後側有明顯的棱脊,並向後彎曲。D形橫剖麵、後側棱脊與往後彎曲的特點,減低了暴龍咬合時,牙齒陷入獵物身體內的可能性。後段的牙齒較為粗壯,外形類似香蕉,牙齒間空間較寬,也有明顯的棱脊。上顎後段牙齒較下顎後段牙齒更大。目前,發現最大的暴龍牙齒,包括齒根在內有30厘米長。在其他恐龍身上發現的大型齒痕,顯示暴龍的牙齒可刺穿堅硬的骨頭。暴龍擁有恐龍之中最強大的咬合力,也是咬合力最大的動物之一。經常發現暴龍受傷或斷裂的牙齒,但與哺乳類不同的是,暴龍科的牙齒是不停成長替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