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角度二十五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3 / 3)

在現代知識爆炸的時代,個人的精力、時間有限,能學習到的東西相對之下實在不多,學了且真正了解的又更少了,所以各種“文盲”充斥實在不足為奇。基本上,在大部分的領域我們都屬於文盲一族,隻有極少數人可以通曉比常人為多的領域。因此,在現代社會裏“文盲”是常態而非病態,承認無知並不有損顏麵。其實古人早有同感,即使相較於今日古時候信息與知識的量很少,但也不免喟歎:“生也有涯,學也無涯”,何況今日的我們。

幸運的是,即使在現代社會,若隻要求溫飽安定的生活,又肯努力,就算是各種“文盲”也不會遇到很大的障礙。但如要在溫飽之餘要求更多,“文盲”可能就會成為你在該領域求取功名或利祿的致命傷了。

但承認無知並不如一般人想象中容易,因為你是向自己承認無知。一個人怎會知道自己是無知的呢?我們都有過度自信的傾向,這是下意識的心理,因此並不容易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所以即便想承認無知也很困難。就像謙虛是美德,人人都懂,也想要如此,可是就很難做到。我們隨時隨地都下意識地、急切地想要向別人展示我們的能力與知識——即便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們自己並不真正懂。

3.可以無知,不可以無畏

人都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何況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常人。有些人的無知不但不傷大雅,反而顯得很可愛。比如女人的不識東南西北,不認路,不懂得基本的地理知識,這時的女人可以一臉無辜地聽從男人的數落,依賴男人的指引。男人也並沒有因此瞧不起女人,反而挺起胸膛顯示著男人的見多識廣和對方向、道路的門清。還有一些無知使人顯得單純,比如不懂得一些行業的內幕和深不可測的行規,不知道社會上的某些黑幕和醜惡的東西,反而可以減少不少的煩惱。

無知就是無知,知道自己無知,承認自己在很多方麵很無知,並不是一件難堪的事。但是無知就應該有所畏懼,不能無畏。所謂“無知者無畏”,我認為是說人在渾然不覺得自己無知的狀態下的一種表現,比如小孩子莽撞做事的不知深淺,比如文革時紅衛兵小將無法無天的造孽,比如唐吉珂德大戰風車。

清醒於自己的無知,敢於承認自己無知了,那就應該有所畏懼了,就不能無畏地瞎闖,也不能在自己無知的領域多說話了,那樣就要遭人恥笑和碰壁了。大概隻有王朔除外,他可以把自己的書名就叫作《無知者無畏》,因為那是他慣用的痞子腔兒,別人跟他叫不了真兒的。

但是現如今的年輕人,包括一些上了點年紀的人,真的是什麼無知的話都敢往外說呀!前兩日讀報得知,一些人在大嚷要取消中醫!他們大概連中醫是什麼都沒搞清楚,更別指望他們弄明白中醫的博大精深,就敢喊取消?憑什麼呀!一個半個的庸醫代表不了中醫,我們挖掘中醫寶庫,研究發揚光大中醫的精髓還來不及呢,怎麼可以取消?你可以不懂中醫,不看中醫,也可以大罵騙人的庸醫(包括打著中醫旗號的假醫,也包括西醫),但必須敬畏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貝。

身邊也有好些這樣的人和事,網絡和博客使得我們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話語權,經常就可以讀到一些人“無知無畏”的言論。想想自己也曾經有過許多無知而無畏的想法和做法,好在後來慢慢醒悟了一些。現在雖然依然很無知,但卻是畏懼之心長存了。

作為具有正常思維的成年人,還是事事“有畏”一些的好,因為太無畏了,正可以反證你的無知。而太無知了,就真的沒有人敬畏你了。

最後要記住:

真理從清醒而來;善良從體諒而來;氣質從智慧而來;美麗從慈悲而來!

遇欺詐的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邪曲私的人,以名義節氣激勵之,則天下之人無不入我陶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