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行書(一)(1 / 3)

一)行書正名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和很髙的藝術價值。寫得規矩一些叫“行楷”,放縱一些叫“行草”。與楷書比較,行書通過牽絲加強了點畫之間的聯係與呼應。用筆、結體、節奏、章法也比楷書顯得靈活。與草書比較,行書又容易識辨。

行書相傳是東漢末年劉德升創造的。可惜劉德升沒有留下墨跡,他是如何創造的也沒有記載。據說他傳給兩個學生,一個是鍾繇,一是胡昭。到了晉代,行書已相當成熟和繁榮。兩晉的皇帝幾乎都能寫一手好行書。這一時代的王義之則把行書推到了一個高峰。他寫的《蘭亭序》後來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晉代行書的特點是妍媚流便,它一改漢魏質樸的風貌,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唐代是以楷書著稱的。但許多書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等也都有行書傳世。另外唐代還開創了用行書人碑的先例。從唐太宗的《溫泉銘》和李邕的《嶽麓寺碑》等碑開始,以後各朝便沿襲下來。五代時期,楊凝式和李建中兩人在行書方麵較有影響。楊凝式的《韭花帖》疏朗清爽,有自己的特色。並稱“宋代四家”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都以行書見長。在意境的追求方麵,他們開創了一代書風,對後世的影響頗大。元、明時期的行書,如同其小楷。溫雅秀麗,後人雖有指責,但作為一種風格,它的價值是不容否定的。這一時期以趙孟瓶、董其昌、文征明為代表。清代的書家輩出,風格也絢麗多姿,比較有影響的人物是王鐸、劉塘、王文治、鄭板橋、何紹基等人。

行書雖然有容易寫、容易認的優點;但真正寫好是很不容易的。行書最容易“寫俗”,因為寫的人多了,要顯示自己的特點就很難。學習行書最容易犯兩個毛病,一是平庸,二是狂怪。平庸媚俗、低劣討厭,而狂怪恣肆則欺世邀賞,都是必須力戒的。

在行書藝術中,寫出書法藝術不難,寫成“法書”,可以為“法式”,都是極難的。為了大家學習有所“本”,茲介紹幾種可以學習,不至謬種流傳的“法書”於後。

二)曆代名家名帖

王羲之諸行書帖

王羲之的行書從劉德升、鍾繇一脈傳來,在“章草”的基礎上,把“行押書”向前大大加以推進,把行書推到了相當成熟的高度。留下的真跡雖然寥寥,多是後人所摹,但也是可以大致摸到他字的輪廓,即使有失風神,而體骼總可蠡測其大概。現將其諸行書帖約略一談。

姨母帖》凝重圓詳,以古拙取勢。此帖與近年來出土的晉人墨跡,在風格上十分相似,很可能是王羲之的早期之作,是研究王義之和東晉書法的較為可靠依據。

王義之的另一行書帖《快雪時晴帖》與《姨母帖》的風格不同,有些字已是連在一起,行筆十分自然而又灑脫,氣勢連貫,此帖應為王羲之的中期之作。《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行書中的精品,清代乾隆皇帝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一並收藏在宮中,經常玩賞,愛不釋手,後來刻一叢帖,以有此三件稀世之寶在內,遂名為《三希堂法帖》,並親筆在帖上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其他如《平安帖》《奉桔帖》《喪亂帖》《二謝帖》《孔侍中帖》等都極精絕。以為學習範本會大有裨益。

談王羲之的行書,必然都要講他的《蘭亭序》。《蘭亭序》傳為王羲之行書的最突出代表,被曆代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關於此帖是否是王羲之親筆所出,曆來有各種爭論,這裏姑且不作討論,然而僅就《蘭亭序》書法本身的藝術價值來說,也是不可一筆抹煞的。從《蘭亭序》帖的整體來看,不論是筆法,還是章法都很完美。《蘭亭序》共327個字,其中就有20多個“之”字,而每個“之”字各有不同,各具特色。無論是筆法的轉換,還是結構的變化,都表現出了書作者的超人、橫溢的才華。這是王羲之的晚期之作,其筆勢、技巧、氣韻、學識都達到了相當髙的成就。

聖教序》是唐朝僧人懷仁集羲之字而成,當然有懷仁及鐫字人因素在內,有的固然有失神釆,但也有的反而更增加了異趣。固然難免有生拚硬湊缺乏錯落煉行之氣韻,但也煞費苦詣,頗有爽朗疏展的情致。初學行書從此取法,應該說是正好法門,曆來學行書都以它為最好的範本。

王獻之諸行書帖

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精兼諸體,尤以行,草著名。在繼承張芝、王羲之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當時的古拙書風,有“破體”之稱。王獻之的書法很有氣勢。英俊豪邁,與其父右軍齊名,並稱“二王”。在東晉時期羲獻父子把書法藝術推向了新的“峰,而王獻之更是才華橫溢,能變右軍之法,獨具流美麵貌。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傑出的貢獻。

獻之亦極擅行書,甚至曾勸其父羲之要從行書上突破章草的局限,另立新風,所以說他對行書之推進是有貢獻的。其代表作如《中秋帖》《鴨頭丸帖》、《新婦地黃湯》等帖都可以為學習的範本。《中秋帖》是“三希之一”。張懷璜在《書斷》中評說:此帖“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也有人把《中秋帖》說是王獻之的“一筆書”。從這個帖我們不難看出,王獻之的書法是從其父王羲之那裏得法,但又兼取張芝,別創法度。古厚流美,墨彩氣潤,其運筆如火箸畫灰,連續無端末,絕似一筆而成。

鴨頭丸帖》也是王獻之行書墨跡中的佼佼者。其用筆灑脫流利,與其它帖相比,此帖風格明顯不同,極其雅逸,隨意中書寫,而神韻自得。用墨雖不濃潤,但以其用筆飄逸,雖點畫起落不加雕琢,但趣出天然,讀來極為可喜。《新婦地黃湯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獻之行書中的上乘之作。用筆秀勁飄灑,靈動享人。

王均《伯遠帖》

王均,字元琳,小名法護,琅琊(今山東臨沂)人,生於東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卒。出身名門望族,係太傅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堂侄。曾受封東亭供,官拜輔國將軍、尚書令等。其三世皆以書法名世,弟王瑉亦擅書名於當時。精於詞翰,善行、草書,傳世書跡有行書《伯遠帖》、草書《三月帖》(後者見於《淳化閣帖》及《大觀帖》中。

伯遠帖》係王所書牘,紙本,縱25。1厘米,橫7。2厘米,5行,47字。

該帖係晉人法書真跡之一,極是珍貴。其筆法峭勁遒麗,欹側取勢,流暢自然而不失古厚,峻挺峭拔而不傷於方飭,用筆頗饒碑意,在傳世墨跡中別具特色。明董其昌評道:“珣書瀟灑古淡,長安所見墨跡,此為尤物,足見東晉風流。”

該帖鈐有“乾隆禦覽之寶”等鑒藏印記,引首為乾隆所題“江左風華”,另有董其昌。王肯堂、董邦達、沈德潛等人題拔,為《宣和書譜》、《平生壯觀》、《書畫記》等著錄。乾隆曾以此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合稱“三稀”,同藏於養心殿書房,遂名“三著堂”並將其華刻上石,輯入《三希堂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