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都在抉擇中渡過,抉擇的結果隻有兩種:得與失。
抉擇,就務必要懂得取舍,懂得取的結果不一定是得到,舍也不一定就是失去。得與失,如何權衡?
著名國學大師林語堂說過: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有這樣一個故事:
1989年,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突然逝世。柏林愛樂樂團素有“世界第一交響樂團”之稱,而它的首席指揮也素有“世界第一指揮”之稱。團不可一日無“主”,柏林愛樂樂團很快決定聘請英國著名指揮家西蒙·拉特爾擔任首席指揮。當拉特爾接到柏林愛樂樂團的聘任書時,感到很興奮,也很驚訝。要知道,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的位置幾乎是所有指揮家所向往的。但是,在短暫的興奮之後,拉特爾卻拒絕了柏林愛樂樂團的邀請。他對前來送聘書的負責人說:“柏林愛樂樂團是以演奏古典音樂而聞名於世的,而我對於古典音樂這門神聖的藝術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如果我接受你們的邀請,恐怕不能帶領柏林愛樂樂團邁上一個台階,反而會起到阻礙作用。”由於拉特爾的執意拒絕,柏林愛樂樂團隻好請了另一位著名的指揮家克勞迪奧·拉巴多做了首席指揮。
拉特爾的拒絕令許多人不解,有些英國人認為拉特爾不敢接受挑戰,丟了英國人的臉。英國的《太陽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拉特爾沒能為英國人民帶來榮譽”。對此拉特爾並不介意。
他說:“再好的機會,如果你沒有能力把握,那麼還是回避為好。”這之後,他默默地去學習去研究古典音樂。經過十年的努力,拉特爾以對古典音樂的不懈追求和透徹理解及自己精湛的指揮和表演一次次取得了成功,令聽眾傾倒。當然,他也再一次得到了柏林愛樂樂團的青昧。當卡拉揚的繼任者拉巴多光榮退休之後,拉特爾再一次接到了柏林愛樂樂團的邀請。這一次,拉特爾沒有絲毫驚訝,也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接受了邀請。他說:“我現在準備好了,我有信心把柏林愛樂樂團帶到一個新的高度。”拉特爾登上了“世界第一指揮”的寶座,他以自己出色的指揮帶領柏林愛樂樂團創造了音樂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帶領柏林愛樂樂團迎來了一次又一次輝煌。他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驕傲,也成為全英國人的驕傲。2002年6月,在一次演出之後,在場的英國首相布菜爾對拉特爾說:“你的兩次選擇都是無比正確的,你是英國人的驕傲。”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麵臨無法取舍的難題。人們往往都認為先下手為強,凡事爭先恐後。然而,真正麵對生活的誘惑與欲望時,就必須斷然選擇放棄。我們作為一個凡人,沒有足夠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實,又開創出一種嶄新的天地。我們隻能在這兩個事實中間選擇一種,在那不可避免的暴風雨中,有時彎下身子求得平安,有時也因抗拒他們而被摧折。“橈橈者易折”,我們要學會放棄,而不是去無限度的反抗生命中的不順。因為凡事都有輕重之分,智者能正確權衡,適當取舍;愚者卻隻圖眼前,不顧長遠,石頭舍去多餘部分成為雕像,雄鷹放棄溫暖的巢穴是為了展翅藍天。放棄,不是一種錯,隻要我們的心靈還在執著。
放棄,就得知道該放棄什麼,不該放棄什麼。為了熊掌,我們可以放棄魚;為了事業的成功,我們就得放棄消遣娛樂的時光;為了純真的愛情,我們可以放棄金錢的誘惑;為了莊嚴的真理,我們可以放棄功名利祿、乃至生命;為了保留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要、最純正的部分,就必須放棄那些人生的附疣和累贅。
放棄,不是消極避世,不是丟掉進取心,不是仍下一切、得過且過,而是一種審時度勢、存精去粗的選擇,是為了剪去歲月的尾巴,更輕鬆、愉快地邁向人生輝煌的頂點。
人們常說,拿得起、放得下。一個心中有堅定信念的人,一個有明確目標的人,他會心無旁騖,並善於將可能引起憂思苦惱及防礙行進的事物丟棄掉,不讓它幹擾自己的身心和腳步。因為放棄,也是一種收獲!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觀點出自著名的80/20法則,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的不平衡性。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的財富流向了小部分的人一邊,被小部分的人占有。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具有可預測性。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由此可以預測,10%的人所擁有的財富為65%,5%的人所享有的財富為50%。於是帕累托提出了:“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隻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隻要控製重要的少數,即能控製全局的80/20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