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做人要注重細節,圓融的人明白雄辯是銀,沉默是金的處世之道;圓融的人擁有虛懷若穀,海納百川的謙虛美德;圓融的人呈現出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平和心態;圓融的人表現貴而不顯,富而不炫的內斂性格;圓融的人了解不敗人生,忍者無敵的忍讓之理;圓融的人擁有適可而止,知足常樂的滿足胸懷;圓融的人兼容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糊塗智慧。圓融做人既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智慧,一種謀略,一種胸襟。
低調的人明白雄辯是銀,沉默是金的處世之道;圓融的人擁有虛懷若穀,海納百川的謙虛美德;圓融的人呈現出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平和心態;圓融的人表現貴而不顯,富而不炫的內斂性格;圓融的人了解不敗人生,忍者無敵的忍讓之理;圓融的人擁有適可而止,知足常樂的滿足胸懷;圓融的人兼容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糊塗智慧。圓融做人既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智慧,一種謀略,一種胸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
學會說不
在合適的時候大膽地說出“不”字,是相當重要的。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說:“學會說‘不’吧!那你的生活將會美好得多。”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他的朋友明白了羅斯福的意思,不再打聽。
富蘭克林 羅斯福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拒絕,其語言具有輕鬆幽默的情趣,表現了羅斯福的高超藝術。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以至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逸事。
羅斯福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機智,不但達到了拒絕透露情報的目的,而且在拒絕的同時保持了與朋友之間的良好的親密關係,達到了拒絕的最高境界。
拒絕也要講究藝術。人家滿懷希望、帶著信任而來,你卻隻給人家一個“不”字,豈不給人家潑了一盆涼水?比較好的拒絕方法,還是以誠相告,講解明白,讓對方了解你對這件事確實無能為力。如果在你坦白了自己“無能為力”之後,能夠給他推薦一兩個能辦到、做好此事的人或幫助出出點子的人,就更好了。
當別人提出請求時,如果你連對方的理由、動機都沒有興趣傾聽,就立刻予以拒絕,會讓別人覺得你冷漠無情,甚至對你懷有偏見。他對你提出請求時,一定有其理由與動機,你應該傾聽了解。如果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可以婉轉地說明,或是事隔幾天,再予以說明。比如在對方請你幫忙求職時,你如果沒有能力幫這個忙,也不要一口回絕。
誰也不願意向別人開口要求幫助,如果這樣就一定有他找你的原因。如果你輕易地予以拒絕,會使自己失去幫助別人,獲得友誼的機會;也許他跟你要求的這一點你幫不上忙,你可以用另一個替代的方法去幫助他,如此一來,你雖拒絕了他原來的請求,他還是一樣會感謝你。
在盛怒之下拒絕別人的請求,常會因“口不擇言”而傷害對方,也讓別人覺得你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在拒絕的時候,要能麵帶微笑,態度莊重,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尊重與禮貌。如此一來,即使被你拒絕,對方也會欣然接受。
人生在世,必須掌握一些巧妙地拒絕別人的求助而不傷害友誼,並且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體諒的交往技能。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有些問題一時尚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或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拿主張。“模糊表態”就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影響自己的威信和聲譽,也會因此對人際關係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給對方一點希望之光。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著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完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他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難以穩定,甚至產生偏激言行。這時,你不要把話說死,不妨說:“這件事比較棘手,讓我看看再說。”給自己以後的態度留下回旋的餘地,又使對方不至於感到絕望,從而使情緒趨於穩定。
當別人來求助於你時,你知道自己幫不了忙,但也應熱情接待,對於求助者的苦難和求援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後再坦誠說明幫不了忙的原因。如有可能,也可以幫助對方出一些主意或建議,還可以提供一些別的求助線索。這樣就能免除求助的誤解,使他明白你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使你幫不上忙,求助者也會感激你,因為你盡了最大的努力。
當別人向你提出要求的時候,合理的、悖理的往往並存,如果你礙於麵子,不好意思拒絕,輕易承諾了自己難以履行的職責,將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困擾和溝通上的困難。
藏才隱德
智者為人,心平氣和,寵辱不驚。智者處事,含而不露,隱而不顯,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其實,他們用的是心功。
人的資質各種各樣,有聰明人和糊塗人,而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是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張揚,賣弄聰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實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反倒如同糊塗人,其實不是真糊塗而是假糊塗,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寬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和傻氣。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魏晉時期的王湛,是一個很懂得隱藏自己的人。他平時不言不語,從不表現自己,別人有什麼對不起他的地方,他也從不去計較,因此很多人都輕視他,認為他是個大傻瓜,連他的侄子王濟也瞧不起他。
吃飯的時候,明明桌子上有許多好菜,可是王濟一點都不客氣,好魚好肉都不讓這位叔叔吃。王湛一點都不生氣,叫王濟給他點蔬菜吃,可王濟又當著他的麵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發怒了,可是王湛還是不言不語,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有一天,王濟偶然到叔叔的房間裏,見到王湛的床頭有一本《周易》,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澀的書,一般人是很難讀懂的。在王濟眼裏,這位“傻”叔叔怎麼可能讀得懂這樣一部書呢?肯定是放在那裏做做樣子。於是就問王湛:“叔叔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幹什麼呢?”王湛回答:“閑暇無事的時候,坐在床頭隨便翻翻。”
王濟心裏非常疑惑,便故意請王湛給他說說書中的一些內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奧的道理,居然深入淺出,非常中肯,講得精煉而趣味橫生,有些地方恐怕連當時最有名的學者都比不上。
王濟從來沒有聽到這樣精妙的講解,心中暗暗吃驚,於是留在叔叔的住處向他請教,接連好幾天都不願回去。經過接觸和了解,他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和學識跟這個“傻”叔叔相比,簡直差了一大截。他慚愧地歎息道:“我們家裏有這樣一位博學的人,可我這麼多年來卻一點都不知道,真是一個大過錯啊。”幾天後,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氣地送他到大門口。
後來又發生幾件事情,讓王濟對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濟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馬,特別難騎,就問王湛:“叔叔愛好騎馬嗎?”王湛說:“還有點愛好。”說著一下子就跨上這匹烈馬,姿態悠閑輕巧,速度快慢自如,連最善騎馬的人也無法超越他。王濟又一次驚呆了。
王濟對他平時騎的馬特別喜愛,王湛又說:“你這匹馬雖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幹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郵有一匹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馬,隻是現在還小。”王濟就將那匹馬買來,精心喂養,想等它與自己騎的馬一樣大了,就進行比試,看叔叔說的是否正確。將要比試的時候,王湛又說:“這匹馬隻有背著重物才能體現出它的能力,而且在平地上走顯不出優勢來。”王濟就讓兩匹馬馱著重物在有土堆的場地上比賽。跑著跑著,王濟的馬漸漸落後了,過了一會居然摔倒了,而督郵的馬還向平常一樣,走得穩穩當當。
通過這些事情,王濟從內心深處佩服叔叔的學識和才能,知道他不僅學識淵博,在騎馬、相馬各方麵都很精通,不知道還有多少知識隱藏起來呢。回到家後,他對父親說:“我有這樣一位好叔叔,各方麵都比我強多了,可我以前一點也不知道,還經常輕視他,怠慢他,真是太不應該了。”
當時的皇帝武帝平時也認為王湛是個傻子,有一天,他見到王濟,就又像往常一樣跟他開玩笑,說:“你家裏的傻叔叔死了沒有?”
要是在過去,王濟會無話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這一次,王濟卻大聲回答說:“我叔叔其實根本就不傻!”接著,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學識一五一十講出來,武帝半信半疑,後來經過考察,發現王湛確實是個人才,於是封他當了汝南內史。
像王湛這樣,平時隻管發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現和虛榮,是一種深層次的人生智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真有智慧的人總會受人賞識,王湛善於隱忍,不追求虛名,才獲得他人真正的敬佩。
有些人總愛自作聰明,生怕被人當做傻瓜,處處表現自己,處處爭權奪勢,其實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繭自縛、引火燒身、自掘墳墓的悲劇。這些人可能會一招得逞,一時得勢,但玩的終究是小聰明小把戲,是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者藏才隱德,謙虛謹慎,以弱製勝,他們用表麵的愚笨來保護自己,為自己贏得發展和提高的時間和環境,並能統觀全局,站在比別人更高的角度上把握事態發展的脈絡;因而他們常常是任重而道遠的承擔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