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一
據說人在睡眠時大腦是不休息的,但怎樣活動人們還解釋不清楚。為什麼會做夢呢?為什麼會夢見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呢?人們也不能得出圓滿的答案。事實上,每個人的思想都很複雜,常有自己的設想、理想和幻想,即使工作不同,事業專一,也不會限製想象。在想象與現實之間,又表現出複雜的關係。
按照心理學的概念,人的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種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材料經過加工改造所形成的,也有些從未感知過的或是從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的內容是客觀現實。過去沒有飛機,但鳥兒能飛上天,人怎能像鳥兒一樣地飛翔呢?魯班作木鳶乘之以飛,達·芬奇也模仿鳥的結構設計飛行器,直到20世紀初才製成了活塞式飛機。不論是“創造想象”還是“再造想象”,它會無窮止地延伸下去,把想象變成現實。
我們現在的文明,是在數以萬年計的曆史中逐漸形成的。不論稱為“人化的自然”還是叫做“第二個自然界”,總之是人造的,是人類為了自身的需要和不同物種的“尺度”所創造的。高爾基說:“由三個人創造了世間的一切應用之物,就是科學家、藝術家和工人。科學家發明了各種物品,藝術家塑造了它的形體,工人將其製造出來”。
在造物活動中,設計與製造的分工是現代社會的一大進步,不僅會促進生產的發展,也有利於科學與藝術的進步。在今天,“設計”是個包容寬泛的通用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幾乎與設想、策略、策劃、規劃、計劃、方案等為同義。因此,在具體使用上必須加上冠詞,限定它的範圍。如古代諸葛亮的“空城計”和“草船借箭”,就是軍事設計;現代的航天飛船和數字化應用等,就是科學技術設計。由此體現在藝術上,凡與藝術有關,成為藝術之載體者,稱作藝術設計。設計之所以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與專業,是因為它關係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直接影響著生活和生產的質量。我們通常所說的“美滿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具體內涵都與設計藝術相關聯,因為它是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綜合體。
設計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現代社會中,既然有分工,必然有協作。當不同的專業麵對同一對象時,可以分別稱其為科技產品、工業產品、日用品、工藝品、藝術品,一旦該對象進入市場,麵對消費,又都統稱商品。這是商品社會的一個特點。所以說同一件物品,至少關係著三種設計,即技術設計、藝術設計和營銷設計。譬如一台電視機,技術設計負責元器件和線路等,藝術設計負責它的造型、裝飾和包裝,然後由工人製造出來,最後進入營銷,由經濟管理的專業人員進行運作,才能進入消費。這種協作可以在一個單位的若幹部門進行,也可以由幾個不同的單位相互聯合。聯合是在現代觀念下的協同,完全區別於過去手工業式的“一手操辦”。
新觀念的建立非常重要。藝術設計是大設計的一環,必須有前後工作的配合(或者說藝術配合其它工作),它不像畫家作畫,基本上都是個體性的操作。關鍵在於藝術的載體,當新的載體出現(如高科技)之後,必然會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我曾會見一位資深的著名電影導演,他拍攝過許多部優秀的電影作品,藝術水平很高,問他如何利用現代數碼技術,他笑著對我說,它可能使電影長上翅膀,飛得更高更遠,但是我們的翅膀還沒有長出來,更不知怎麼飛。現在的機遇很好,一切都發展得很快。隨著高科技的到來,藝術設計必然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我國高等學校的設計學科發展很快,數以千計的專業亟待充實和提高。有關教材和教學的輔助讀物便是其中的一個方麵。我欣賞金秋萍、陸家桂等主編的《現代設計解讀》(以下簡稱《解讀》)的“解讀”用詞,明顯是為初學者提供的津梁。細讀該書章節,可謂詳備,由此必能獲得較全麵的知識。我希望青年學子認真讀書,讀書和練功是獲得知識與掌握技法的兩個重要方麵,缺一不可。應該指出的是,社會的浮躁之風吹進了大學校園,千萬不要輕易聽信那些不切實際的豪言壯語,諸如“國土設計”、“生活方式”設計之類。人類發展到今天,還無力控製地震、洪水、颶風、沙漠等天災,隻能設法預防,況且這些也不是設計所能解決的。設計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包括正、負兩方麵的影響,是能夠看得出的,局部的作用與整體的設計不能相提並論。20多年之前在日本,我曾去拜訪著名設計理論家秋岡芳夫先生,他以空調為例,說是隻管室內,不顧室外,且不說大量的排氣所造成的汙染,將許多機箱掛在牆外,連建築的外形都破壞了。據說在醫學上研究一種新的藥物,不是隻考慮它能治什麼病,更重要的是注意它的副作用。對於這一點,有很多設計家還有待建立這種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