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趙建國在庭院中散步。
感覺有些脹氣,活動幾步有助於消化。此時小丹正在幫忙洗趙建國的衣服,而槐花則打掃地麵。
張梅靜外出看李大力時,叮囑趙建國照顧小丹和槐花。
提供食物並讓她們承擔些家務,這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趙建國也沒有讓兩人感到不滿,因為這種互助在他們看來也是正常的。
張梅靜並未提及生活費用的事,但為了避免養出依賴性的人,趙建國還是讓兩人參與了一些家務勞動。
見到小丹和槐花並沒有反對,顯然她們也覺得合算。
就這點小活,換得頓飽腹之餐,已經值得慶幸。
這時,趙國清攜著妻子蘇秀芬回來了。二人剛結婚不久。
蘇秀芬成為了趙家的家庭成員之一,意味著趙大寶夫妻也要稱呼她為母親。
趙大寶心中感到有些憋屈,對趙國清的婚姻決定表示不解。
雖然曾經理解過趙國清與一名寡婦結婚的原因,但這次的婚姻速度未免太快,令人不安。
與多次結婚的趙建國相比,盡管趙建國從未娶過寡婦,這次趙
既然趙老板能拿到一些魚賣給李先生,那就讓周師傅來操作吧!
盡管趙老板可能會賺些差價,但不會太過分。
到了什刹海,看到不少人正在垂釣,有人有收獲,也有人一無所獲。
而且大多數是小魚。
大的魚類依然很少見,除非運氣極佳。
趙福海曾經頻繁光顧什刹海釣魚,但他真正釣上大魚的時候並不多。
由於常來釣魚,他已經與這裏許多釣魚者建立了友好關係。
現在,來這裏釣魚的人多半都是趙福海的朋友,少數也是麵熟的舊識。
趙福海隨後開始了他的交換行動——不是去買魚,而是用東西換魚。
去市場購買需要憑票,但如果和朋友們交換,就可以省去這些票證。
魚肉耗油且腥氣十足,盡管是肉製品的一種,卻不受大眾歡迎。
因此,魚的價格普遍低於豬肉。
當然,並非所有魚類價格低廉,這隻是針對常見的草魚等類型而言。
趙福海提出用物品交換釣魚者手中的漁獲,許多人樂於參與這種交易。
隻要魚達到半斤以上的標準,交易價格將參照市場的定價,而無需票證。
未達標的較小魚類,則價格會有所優惠。
這次,趙福海拿出了5元人民幣用來交換,最終獲得了超過十公斤的各種魚以及兩隻甲魚。
目的達成後,他便踏上了返回家中準備賣魚的路途。
騎行回家的過程中,他在心裏盤算著能夠賺取的額外利潤。
即使每筆交易利潤微薄,他也認為值得。
正如俗話所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才窮。
盡管近年來趙福海不如以往那般錙銖必較,但他依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精明計算態度。
不僅他自己,家人(妻子、兒子及女兒)也繼承了他的精打細算傳統。
回想起那個時代,又有幾人不是這般心思細膩呢?
難道周師傅就沒有過類似的心態?
或是王大海、許寶等人也沒有進行類似的打算嗎?
甚至陳惠茹也從未考慮過這些問題?
與那些深思遠慮到極端情況下的生存策略相比,趙福海家這一點點的小聰明顯得無足輕重。
當趙福海回到家中所在的大院時,院落內部已經擺滿了用於聚會用的長桌。
周圍有人在協助搬動椅子。
傻大個正在廚房忙碌著。
傻大個夫婦、陳惠茹以及周師傅等幾位鄰居也都紛紛出力,購入各種食品原材料。
加上趙福海帶回的魚群,使得食物供應更加豐盛。
經過一番巡視後,趙福海對於眼前豐富的食材表現出驚詫的神情。
特別是提到其中含有整整二十多斤的豬排。
何家大哥提供了大部分豬肉,傻大個則貢獻了兩斤,而陳惠茹也幫助添置了一斤。
麵對如此多的肉類,趙福海幾乎目不暇接。
除豬肉外,還有兩隻健碩的大公雞,此外就是土豆、蘿卜和白菜等其他蔬菜配料。
主要的食物為玉米麵製窩頭。
實際上,起初傻大個曾考慮使用更高檔次的材料如高粱麵窩頭,但考慮到李總的建議後放棄了這個想法。
正當趙福海手持一大桶新鮮魚品步入場地時,李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並按照市場價格將其收購下來。
不論大小,甚至包括甲魚,全部照單全收。通過這種方式,趙福海順利獲得了小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