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侯,搬起小板凳,坐在槐樹陰下聽爺爺講故事。

爺爺是當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平時對人對己要求嚴謹,但講談之間卻絲毫不顯迂腐刻板。指間支起一竿煙袋,一吐一納,煙霧嫋嫋,他聲若洪鍾,語音鏘鏘,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樁樁奇聞逸事,從皇宮帝苑到市井閭巷,從茶肆演義到坊間傳奇,直讓人聽得如醉如癡。大人孩子紛至遝來,或自備小凳,或席地而坐,或騎在樹丫間,前來捧場。而老人興之所至,手舞足蹈,橫飛唾沫如殺人暗器,手中煙竿分明是禦敵長槍,股下竹椅則好像他故事中日行千裏的赤兔馬。而煙霧彌漫中爺爺恍惚的臉孔,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曠遠、深邃與神秘!

多年以後,接受到了正規的曆史教育,才發覺許多曆史事實並非爺爺所講的那樣。曆史自有其真實的細節和曆久彌新的魅力,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所謂出相入仕,光宗耀祖,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有可能隻是曆史的側麵,絕大多是平民百姓的牽強附會和一種理想期待,故事中出現的也許是真實的曆史人物,但故事本身不是被誇大,就是遠離了曆史的真相,甚至張冠李戴,鬧出不應有的笑話。

如今,熒屏上的曆史劇廣受普通大眾的青睞,劇中也集納了大量的曆史細節,再現了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厚重、獨特、百態紛呈的生活景觀。這些故事情節豐潤曲折,人們觀賞之餘或津津樂道,或唏噓不已。與之相反的是,這些曆史題材的作品卻令曆史學家們大跌眼鏡,飽受譏諷批評。一些基本的曆史事實得不到尊重,一些家喻戶曉的曆史人物被強行加進虛構的故事。如果隻是作為一種消遣和休閑倒也無可厚非,但曆史遭到篡改卻是許多人不願看到的。若想從中學習到五千年的中國曆史,從中汲取鮮活的智慧營養,恐怕會大打折扣,讓人失望。

曆史它實實在在地發生過,這就是曆史;曆史不能假設,這就是曆史!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一些中國的曆史。中華文明璀璨奪目,中華民族智慧偉大,中國曆史源遠流長,在這片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演繹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湧現出一個個叱吒風雲的曆史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既有王權霸業和文治武功等榮華的記錄,又有血雨腥風、悲涼殺戮等殘酷的印記,其間的強盛輝煌令人驕傲不已,其間的衰敗沒落同樣使人扼腕痛惜。曆史是一麵鏡子,更是一部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的大百科全書。將這些人物和事件豐潤、真切地再現給讀者,無疑可以開闊眼界,啟發智慧,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仍然有著廣泛的借鑒作用。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悠悠五千年,中華大智慧,盡在曆史的細微處。沒有細節的曆史和沒有曆史的細節同樣讓人乏味,而且讓人難以相信!細節如此充滿張力,直達人的內心深處。本書雖然是故事性的曆史讀物,但基本上尊重曆史的原貌,在情節上不妄加虛構,奉現給讀者的是原汁原味的精神大餐。千百年來,這些曆史故事超越了時空,以它蘊涵著的深湛哲理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如源源不斷的寶貴血液,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成為所有時代的人們的共同財富。

本書是一部中國曆史的通俗性普及讀本,采用編年體例,按曆史順序編寫,以曆史故事為敘述單位,從華夏始祖盤古開天辟地開始,截至武昌起義,完整再現了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精髓,讓讀者直觀清晰地把握曆史的演進過程,全麵掌握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真切地感受到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的光輝燦爛。

若千年過去,爺爺已經老去。撫今憶昔,往事難追。如同爺爺煙霧嫋嫋中縹緲的臉孔,曆史的影子同樣鍥刻在你我心中。社會生活需要進步,曆史就是動力。關注曆史,讀點曆史吧,它就像埋沒於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塵埃後愈發顯示出其光芒和價值。

開天辟地

中國人總是自稱為“炎黃子孫”,奉炎帝、黃帝為自己的祖先。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從黃帝開始寫起的。從黃帝到今天,曆時共有四千多年,當代人習慣上稱之為“上下五千年”。

在四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出現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發人深省,啟人思索。

人類賴以生存的世界是怎麼來的呢?遠古人類對此充滿了好奇,在他們中間,流傳著很多創世神話。古代希伯來人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古代中國人則認為是盤古創造了世界。

根據中國的神話傳說,在天地尚未成形之時,到處是混沌一片,整個宇宙就如同一個大雞蛋一樣。經過了一萬八千年的孕育,人類的始祖——盤古終於誕生了。盤古睜開雙眼,看到四周一片黑暗,對宇宙十分失望,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它。

於是,盤古左手持鑿,右手操斧,想把這一團混沌之氣徹底分開。他使出了渾身之力,結果他成功了。輕的氣向上飄浮,形成了天空;重的氣向下沉落,形成了大地。從此便有了天地之分。

那時天地剛剛形成,一切都不穩定。盤古害怕天地還會合在一起,重新變得混沌不清,就用雙手將天空緊緊托起,再牢牢地踏住大地,使天地難以聚合。

盤古一直保持著這種姿勢,他全身的骨骼整天響個不停。原來,他在一天天長高。

就這樣,每當天增加一丈的高度,地就加厚一丈,而盤古的身高每天也增長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與地之間的距離達到了九萬裏,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不會合攏在一處了。

盤古看到天高地闊的景象,心裏非常高興。沒過多久,他發現自己的心情與整個世界有著奇妙的聯係。他高興的時候就是一個大晴天,他生氣的時候,天上烏雲重疊,陰鬱難測。

而盤古的行為與世界的聯係也很緊密。如果他因難過而哭泣,一滴滴眼淚頃刻變成傾盆大雨,衝洗著大地;如果他因發愁而歎氣,嘴裏噴出的氣息就形成一陣狂風,沙塵、泥土吹得漫卷天地。盤古眨一眨眼睛,一道閃電就在天際閃過;盤古睡覺時如果打呼嚕,他的呼嚕聲就變成了雷鳴。

由於盤古在開天辟地時耗盡了精力,所以在不久之後,他終於倒了下去。

在盤古臨死之前,他身體的各個部分變成了萬事萬物。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從此天地間有了光明。他的頭部變成了東嶽泰山,四肢變成了其他四嶽高山。他的血液變成了分布於大地上的江河,胡須和頭發變成了各種植物,牙齒和骨骼變成了泥土中豐富的礦產。這樣,一個美好的世界誕生了。女媧造人

據說女媧是個“人頭蛇身”的女神。盤古開天辟地後,她在天地間到處遊曆,看見清清的河水緩緩流淌,魚兒歡快地暢遊,垂柳伸展著細長的枝條,大片大片的樹林碧綠芬芳,鳥兒在其中歡快地鳴叫著,大地布滿了肥沃的田野,高山連綿起伏,一切都那麼充滿生機,女媧覺得自己非常喜歡這個世界。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女媧覺得這片世界還不是完整的。她想,這麼美麗的地方應該由一種生靈來掌握才對。

於是,女媧就用自己的神力為天地間創造靈長。女媧信步來到黃河邊,看見奔騰的河水和兩岸富饒的土地,於是決定讓這裏成為靈長的發祥地。

女媧用水和好了一大堆芳香的泥土,然後用手輕輕地捏起泥人來。一會兒捏個男的,一會兒捏個女的。女媧捏好一個,向泥人吹一口氣,往地上一放,這泥人就變成了一個會跑會跳會說會笑的活人。捏一個,活一個;捏兩個,活一雙。她捏多少,就活多少。他們成群結隊地圍在女媧周圍,吵嚷跳躍。

女媧很高興,她從此不知疲倦地捏著小人,小人多了,女媧就不再孤獨了。但是她覺得新世界畢竟太大了,捏成的小人就如同大海裏的一滴水。她想造更多的人,於是她仔細地想了一想,又看到山崖上垂下的長長的藤蔓。她靈機一動,折了一支藤蔓,然後把藤蔓伸到水裏,再拿上來伸到河邊上的泥潭裏,攪渾了渾黃的泥漿,然後用力一甩,無數個泥點飛落到地上,立刻變成了無數個小娃娃。有的泥點大,有的泥點小,就形成了高矮胖瘦各異的小娃娃。

這些被女媧造出來的人,大人們從此一塊兒勞動,一塊兒生活,繁衍著子孫後代;小孩們先是嘻嘻哈哈地打鬧玩耍,後來都慢慢地長大成人,也做了父母,繁衍著子孫後代。

女媧成功地造了人類,人類也按她的囑托開拓了這個新世界。由此,女媧在我國被尊稱為“人之祖”。

“四氏”的傳說

女媧造人以後,世界變得更加美麗而富有生機,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之祖”則是我國原始社會的人類。

相傳,原始人的工具非常簡單,周圍又有許多猛獸,安全得不到保障。後來,人們發現鳥兒能在樹上做窩,野獸爬不上去,不能傷害它們。於是,人們便學著鳥兒的樣子,在樹上做起窩來,也就是在樹上造一座小屋。從此,人們住在樹上,就安全多了。這位教大家“構木為巢”的人叫“有巢氏”。

有了住的,還要解決吃的。早期的原始人類,也不知道利用火,他們的食物,包括植物果實和打來的野獸,都是生吃的,是真正的茹毛飲血。後來,原始人發現有的野獸被自然界的火燒過後,味道更加鮮美,如此經過多次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有個叫“燧人氏”的人發現,如果拿一截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就會鑽出火星來;有些燧石經過敲敲打打,也能敲出火來。於是,燧人氏開始教會大家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相傳,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又不知過了多久,人們又學會了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還發明了弓箭,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獵要強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獸,就是天空上的飛鳥、水裏的遊魚,都可以射殺、捕捉。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著、養著,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傳說,這些技術都是“伏羲氏”教給大家的。

這樣漁獵的時期又不知過了多少年,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有個叫“神農氏”的人發現人們若是偶爾把一把野穀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地麵上就會生出苗來,一到秋天,又長成了更多穀子。於是,他開始教會人們大量栽種穀子。他們用木頭製造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他們用耒耜耕地,種植五穀,收獲量就更大了。

相傳神農氏還親自嚐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治病的藥材。據說,醫藥事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從有巢氏到神農氏,這些傳說中的大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從構木為巢、鑽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反映了原始人生產力的發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

黃帝戰蚩尤

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出現了最早的文明。那時候,陝西北部的姬水附近有一個農業部落,尊黃帝為首領。這個部落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沿著洛水向南遷移,又北渡黃河,來到河北的涿鹿一帶定居。

黃帝看到涿鹿一帶地肥水美,非常高興,於是作出決定,在這裏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