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 說盡心中無限事(1 / 2)

鄧萬

我曾於1996年12月至2002年4月任寧夏日報總編輯(那時還沒有報業集團和社委會),與作者共事過5年多。有這一段緣分,我自以為對作者是了解的,所以當作者提出讓我給他將要出版的書寫一篇序時,我便應允了。當拿到樣書時,我驚愕了!因為我到報社時,作者在搞後勤行政工作,不久被提拔為人事處副處長,讓他繼續做行政工作,但他主動提出要下去到銀南行署(現在吳忠市的前身)當駐地記者。當時處級幹部到地市任記者站站長是經過編委會研究後派下去的,有的還須做工作,而且一年一換。他主動請纓,我認為精神可嘉,應予鼓勵,便同意了。沒想到他下去後就不想回來了,呆了3年,直到報社機構改革被任命為服務中心主任後才回來上任。那3年,他的新聞作品頻頻在《寧夏日報》頭條亮相,被譽為“袁頭條”,我頗感欣慰。後來他一直做經營管理工作。在那時的印象裏,他為人謙和,勤勉達觀,具有較好的新聞素養和組織管理能力。現在看了他的作品,洞察了他的內心世界,我對他有了新的更深入更全麵地了解,仿佛從室外進到室內,從各種陳設和氣氛中感受到了主人的天賦和秉性,那時的印象就顯得淺薄和片麵了。

《悠悠我心》洋洋灑灑五十餘萬言,是作者從一百多萬字作品中挑選出來的,包含人生感悟、文學作品(散文、評論、小小說、隨筆、詩歌、報告文學)、理論評論(時政評論、理論)、新聞作品(消息、通訊、記者來信)4大類11種體裁,可謂豐富多彩。這些作品既是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個腳印,也是作者心靈的一次次呼喚和呐喊;既閃耀著智慧的光彩,也傾注著情感的宣泄。心之悠悠,情之鑿鑿,路之漫漫,足之踽踽,盡在其中。

“人生感悟”270段,近2萬字,妙語連珠,精彩頻呈,似乎“大珠小珠落玉盤”,讀後使人深感作者思維和靈性的火花,甚有啟迪和裨益。這部分涉及到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修心養性、經世圖強的方方麵麵,短小精悍,寓意深長,是作者長期讀書、思考、感想、提煉的人生之道,充盈著經驗的結晶和辯證的華光,包含著佛釋道的勸勉和聖賢的告誡。雖非全部來自作者,但絕大部分出自作者筆下。作者不是聖賢,並非立言立德,但他思維觸角之廣和思慮的精深獨到,確實難能可貴。這些感悟概括的是人們行為的共性,亦非作者生活經驗的記錄。思想來自實踐,並指導實踐。想法決定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作者的所思所慮,肯定會影響他的言行,檢點他的言行。在他幾十年的人生曆程中,雖無大風大浪的考驗,但也有艱難曲折和風雨洗煉,他能始終保持平常心態和平穩的步伐,毫無疑問不同程度地得益於這些思考和感悟。在生活的土壤中施肥必在生活的園林中結果,誠如是也。一些感悟如《人生也應“節能降耗”》《好心態決定好的命運》《傷害和快樂都是天邊飄過的雲》中的許多詩化的和時興的語言,讓人感到貼近生活,含義雋永,且讀來饒有興味,易於接受。我覺得,這部分最能體現作者的慧眼匠心。

文學作品37篇,其中散文9篇,評論3篇,小小說2篇,隨筆15篇,詩歌2首,報告文學6篇。新聞記者的職業要求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學素養,作者撰寫文學作品,既是興之所至,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況且寫好報告文學也是新聞記者的基本功。《千古一人毛澤東》是篇散文,傾注了作者對毛澤東深厚的感情、崇高的敬仰和無比的愛戴,盡情地歌頌了毛澤東高如九天的功績,而沒有涉及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該文是文學作品,不是政論文,可不求全,也不必推敲每句話的準確度,但文中噴湧而出的對毛澤東感恩戴德的充沛感情,我深有同感。一個祖祖輩輩一貧如洗的農民的兒子,加之長期的傳統教育,對毛澤東和共產黨的深情厚誼是與血肉之軀融在一起的。非此,是寫不出這麼動情的文章的。對特定對象,情感和理性並非都是統一的,為了盡情地抒發肺腑之情和彰顯其光輝的一麵,不願揭示其次要的暗淡的一麵,是情之所使,尤其是文學作品。其他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報告文學,大都是作者所親曆,我以為作者是蘸著心血寫成的。寫父母和老師的幾篇,其動人心弦的力量,可以使讀者不覺潸然淚下。作者對出生地的大山深壑深情地眷戀著,對耳聞目睹為改變這片貧瘠荒涼的土地苦苦掙紮,並為子孫後代造福的義薄雲天、平凡而又偉大的行為,予以繪聲繪色、酣暢淋漓的描寫。如果沒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如果筆下不流淌著血淚,絕無如此撼人心魄的力量。把這些默默無聞卻崇高無比的前人的所作所為昭示於世,是新聞記者的責任,也使具有良知和感恩之心的人寸心無憾。有的事情雖然很小,但作者善於運用細節,以深情烹製,使小事中所蘊含的宏旨大義得以升華,讓人為之聳然,回味無窮。如《黑辮子 紅絨鞋》《一匹棗紅馬》等,可看出作者的匠心獨用和散文功力。隨筆是這部分篇幅最多的,不乏力作。《當下文藝的悲哀》《幸福是什麼》《共產黨有“像”嗎》幾篇,是作者近兩年寫的,有對真善美的讚譽,也有對邪惡醜的鞭打。作者眼觀天下,心係蒼生,有感而發,質樸無華,給人以筆力遒勁、思慮深沉之感。尤其是作者不是搞文藝批評的,卻對時下的文藝現狀深為憂慮,作了刨根究底的評判,似乎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我想這是受新聞工作者責任心和正義感的驅使,以求心安。隨筆文章雖小,但蘊含的大義,卻重若千鈞,讀者定有同感。小小說有2篇,詩歌有2首,是作者對這兩種文學體裁的嚐試和探索,具有一定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