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科學是集理論和實踐於一身的實用性很強的科學技術體係,它不但以探索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為出發點,而且以應用客觀規律指導人類的實踐活動為曆史使命。所以,自從軟科學誕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等方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北京軟科學研究和應用實踐亦說明了這一點。
一、推動首都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研究,促進北京向現代化國際城市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建設一個現代化北京的問題提到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總結北京發展中的問題,借鑒國外發達城市的經驗,推動北京現代化建設進程,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在中央精神的鼓舞下,北京軟科學工作者懷著極大的熱忱,投身到一係列具有先導性的研究工作中。但是,在遇到“北京的發展方向”、“發展什麼,不發展什麼”這一類複雜問題時,人們麵臨的是一個又一個矛盾現象,諸如:高增長速度和落後的城市基礎設施;全麵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有限的資金、資源;經濟繁榮和環境汙染;收入差異和完全就業等,專家們從不同領域提出了一些發展設想和方案,但結果是:一些問題解決了,另一些問題卻更趨惡化。人們開始意識到,似乎需要以一種全新的觀點,對北京進行再研究和再認識。經過深入的探討和反複的切磋,軟科學工作者終於達到了一個共識,就是北京的發展是多目標的,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與影響,僅從某一個角度或某幾個領域去規劃北京的未來,就不能擺脫矛盾的困擾。因此,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把握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對北京進行係統的、綜合的、總體的、全麵的研究,提出首都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總體構想,在這個基礎上製定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才會對北京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產生科學的、普遍的指導作用。這是首都軟科學界第一次提出發展戰略研究和城市總體研究的思想。圍繞這一思想,一係列的研究工作相繼展開。70年代末,北京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開展了“北京2000年展望”研究。進入80年代,北京科技情報研究所發表了長篇報告《北京社會工程研究概論》。這以後,北京城市係統工程研究中心開展了“首都現代化建設與管理目標——指標體係”課題研究。
1982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以下稱《規劃》)出台。
上述各項研究從不同側麵涉及了發展戰略的內容,但是傳統的調研手段還沒有和現代軟科學的理論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社會各界人才的知識和智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和應用,這些研究可以看作是首都發展戰略研究的鋪墊。
1984年11月北京係統工程學會第一屆年會召開,會議根據與會專家的一致意見,撰寫了《關於研究與製定首都發展戰略規劃的建議》。《建議》寫道:“有鑒於世界新的技術革命和國內體製改革的形勢,以及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對首都提出的更高要求,製定一個較為完整的、全麵的,體現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首都戰略規劃已成為影響北京目前工作和長遠發展的關鍵。”《建議》指出,“如果有了一個總體戰略規劃,‘七五’、八五計劃隻是為了實現戰略規劃的
戰役規劃,方向就會對頭,目標明確,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反之,則心中無底,漏洞百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忙成一團,以致引起整個城市的功能失調,失去控製,盲目發展。”1985年,中共北京市委批轉北京係統工程學會的建議,首都發展戰略研究正式展開。該項研究首次采用了以總體研究部進行組織協調的係統工程方法,發動各界人士廣泛討論,組織有關部門多方論證,政府機關、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等都參加到軟科學研究的行列中。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打破了相互分割的僵化格局,使軟科學研究走出研究家的書屋,開始麵向人民和麵向社會。這次帶有社會性質的大規模軟科學研究活動,一方麵體現了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自覺意識,另一方麵則把各類專家、學者、有識之士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經驗集中起來,豐富了領導者的決策思維,強化了高級管理層的科學決策觀念,使決策手段和決策藝術得到了一次整體性的凝練和升華。《戰略研究》撰寫了一係列重要的研究報告,全麵係統地分析了北京的戰略地位、發展方向、麵臨的基本矛盾、戰略重點、發展途徑以及對策等。像這種大規模、大範圍、多角度、跨領域的軟科學研究在北京還是第一次。
通過上述一係列研究,尤其是發展戰略研究,初步摸清了北京的市情,解決了經濟增長與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關係,確定了城市發展的基本走向,提出了首都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構想。與此有關的目標與方向、戰略重點、實現目標的途徑與方法都經過科學論證。這一切對北京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北京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從此逐步納入科學決策的指導之下,走上高度有序的、整體協調的、持續穩定發展的道路。
二、用先進的手段處理和使用信息,
提高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70年代末,北京已成為擁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與建國初期相比,建成區擴大了兩倍多,工農業總產值增加了30多倍,工業總產值增加了40多倍。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管理的內容也大大拓展,除了城市產業經營活動,社會活動和環境生態活動的宏觀管理外,對人口、交通、資源、街區、城市綠地等實施科學管理的客觀需求也日益迫切。
但是,直到80年代初,北京的信息處理手段仍非常落後。據統計,1980年北京908以上的家庭沒有電話;電話的一次接通率不超過30%;電傳、傳真、國際長途和快速傳遞等的使用十分有限。信息的阻滯和無序導致了“我們被信息淹沒,但我們渴求知識”的矛盾現象產生。生產和生活領域出現的大量信息,由於沒有有效使用而自生自滅。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軟科學工作者撰文指出,信息是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社會連結的最主要的媒介。城市現代化管理就是在用先進手段收集、整理、分配和使用信息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改善北京的信息狀況,可以作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突破口。隨後,北京市科委組織建立了城市計算機管理工程總體組。總體組的宗旨是將計算機引入信息領域,使北京的信息收集、存儲和傳播方式從根本上得到改觀。總體組成立後,一方麵對現代信息理論、方法和技術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另一方麵則指導和聯合有關單位進行了實用性管理信息係統的研製和開發。
1984年,當能源危機波及世界時,北京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建立了“北京地區能源管理信息係。
1985年北京科技情報研究所建立“城市建設與管理數據庫係統”。1986年北京城市係統工程研究中心進行了“北京城市管理信息係統”研究。1989年北京新技術研究所建立了“亞運會組委會綜合辦公室信息計算機輔助管理係統”。同期建立的還有“北京科技幹部管理信息係統”、“全國科技成果交易信息數據庫”、“中國科技情報數據庫”、“國外最新科技數據庫”等。
上述信息係統的建立產生了明顯的先導和帶動效應,先進的信息處理手段與方法迅速地向各行各業滲透。一大批專業性的管理信息係統紛紛建立。據粗略調查,到90年代初,北京市一半左右的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支行和儲蓄所使用了銀行業務管理係統;40%的三星級以上飯店使用了飯店信息管理係統;各大商場使用了商業計算機銷售係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90的研究所使用了財務計算機管理係統;中國民航北京售票處還實現了聯機檢索售票服務。
進入90年代以後,北京信息領域使用了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諸如蜂窩式移動通信,無線尋呼,無中心選址,通信業務網等,一些更高層次的信息係統,如地理信息係統、光盤係統、縮微係統、多媒體信息係統、辦公自動化係統、文字處理和排版係統等投入使用。北京的通信狀況有了根本改觀,信息渠道流轉通暢,市情上通下達,生產領域和市場領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整合,北京就像一架被信息連通的機器高效運轉起來。這一切增加了信息的有序度和準確度,顯著地提高了行業管理和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同時為北京參與國際分工,走向世界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