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好望角驚現“殺人浪”(1 / 2)

第68章,好望角驚現“殺人浪”

這是一條通往好望角的唯一通道,一條橫亙於南非自然保護區內穿行的通道,從而把自然保護區與好望角有機地連接了起來,終於造就了在世界曆史上烙下名字的風景名勝。

在那7700多公傾的自然保護區內,這裏沒有崇山峻嶺,沒有森林密布。在高不足米的灌木草叢包圍下,山石得以露出它的尖尖角。自1939年南非政府宣布為自然保護區以來,1100多種植物,綻放著被稱為Fynbos、Protea、Efica(Heath)的花卉。100多種動物在這裏找到了自由遨翔的家門。

好望角,其英文名是“CapeofGoodHope”,由好望角、迪亞士角、老燈塔與好望角自然保護區四大部分所組成。好望角遊,把這四大部分統覽在一起,從而在總體上把握好望角的現代。

好望角是開普敦的地標,同時開普敦因好望角而成名。其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奉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之命,率船隊從裏斯本出發,探索繞過非洲大陸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道。

迪亞士率領船隊,沿著原有的航道到達加納的埃爾米納。後經過剛果河與克羅斯角,到達納米比業的盧得瑞次。苦於疾病與風暴的困撓,多數船員請求返航。但迪亞士則堅持著遠行。在海上飄泊了13個晝夜後,在不知不覺中繞過了好望角。待風暴停息後,在返航中,他再次經過好望角。於是感慨萬千的迪亞士,便將這裏命名為“風暴角”。迪亞士返回裏斯本後,向若奧二世陳述了巧遇“風暴角”的過程。若奧二世認為繞過這個海角,就有希望到達夢寐以求的印度。因此,他將“風暴角”更名為“好望角”。其意是“美好希望的海角”。好望角因此而走上了世界,奔向了人間。

16世紀中期,東西方交通被阻斷。為了獲取東方的原料及奢侈品,歐洲各國紛紛派出船隊尋找新航線。繞過非洲南端的航線,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選擇。因此在國際航海史和貿易史上,好望角是歐洲走向亞洲,走向富庶的必經之路。從而具有特殊的意義。即使現在,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巨型貨輪,仍然要走好望角這條航道。

這是一座突兀於好望角東麵的迪亞士角(英文名為DiazPoint),與好望角一山相望,人們稱之為岬角(即指向大海的突出夾角狀陸地)。在海拔200多米高的迪亞士角,突兀地向著海邊延伸。從遠處看,它的一端被海水淹沒,另一端與好望角自然保護區緊密相連,恍如一條被巨浪吞沒,而掙紮著靠向岸邊爬行的龍。然後猛回首地一個扭頭,在俯視與咆哮著大海。當我們舉步登上迪亞士角的山頂,從東、南、西三個方位遙望大海時,一種海闊天空的博大場麵,就出現在眼前。

正當我們沉迷對大海的欣賞時,突然一陣10級大風從西邊襲來。隻一個轉眼,一場印度洋與大西洋展開搏殺的場麵,終於在這裏拉開了序幕。從印度洋與太西洋翻滾而來的海水,一路咆哮,一路翻滾著前行,從而形成了一條條連綿起伏的長龍。恍如狹路相逢的兩路敵軍,在浩浩蕩蕩地一路狂奔衝殺中,奔向了決鬥現場,展開撕殺的一般,其勢洶湧與不可戰勝。到了彙合處,強力相撞的海浪,掀起的足有20餘米高的巨浪,嘩嘩地衝向雲霄,然後又嘩嘩地散落在方園百米範圍的海麵上,發出嘭!嘭!!的響。在兩洋彙合處,前部恍若懸崖峭壁,與海麵呈垂直狀。其後部,則如緩緩升高的山坡。加上漫長的海岸線,與巨浪衝擊而形成的回流,造成的巨大旋窩,從而把那寬闊的海麵攪動了。兩洋撞衝擊發出的嘩嘩聲,海浪衝擊岸邊發出的嘭嘭聲交熾在一起,其震懾心魄的隆隆巨響,使我們經受了前所未有的顫動與震撼。在過往的曆史上,許多經過這裏的船隻,在這山呼海嘯中,被無情的巨浪送入海底而葬身******,幾乎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殺人浪”也因此而來。看到這一切,驚魂未定的人們,紛紛捂著心胸,麵如土色地往回走,生怕一股巨浪襲來,衝上山顛,造成殺身之禍,悔恨則晚矣。

從印度洋衝殺而來的海水,來自於莫桑比克厄加勒斯的洋流,屬於曖流狀。而來自南極洲水域的大西洋海水,則是冰冷狀。兩種溫差較大的海水在這裏彙合時,強勁的十級以上西風掀起的驚濤駭浪,加上強勁的沿岸回流,與洶湧的浪濤相撞,海麵仿如開鍋似的在那裏呼嘯著盤旋、翻滾、撞擊、絞殺,從而造就了“殺人浪”的出現,使海麵置於恐怖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