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6年(1947年)冬10月的一天,天陰沉著臉,寒風在桂林陽朔城西南邊約二十多公裏的五龍山區回旋著,發出陣陣哀號聲。綿延無際的山嶺顯得一派枯索荒涼!
上午十點鍾,一行人抬著禮盒,吹著嗩呐,擁著一頂花轎從距五龍村約四公裏遠的柳家村出來了。寂靜荒涼的山野頓時變得熱鬧起來了。
不一會,這一行人便到了樟樹坪。
這樟樹坪在五龍村的西頭,是距五龍村約一公裏多路的一個坳子,因坳上立著一棵渾如傘蓋的老樟樹,故地方人就把這坳子叫“樟樹坪”。從樟樹坪往下望,一百多戶人家的五龍村可盡收眼底。
從柳家村出來的這一行人到了樟樹坪後,嗩呐聲經風傳送,就連坳子下的五龍村也都聽得清清楚楚了。不用說也知道,這行人是娶親的。
果然不錯,這一行人就是娶親的。新郎是五龍村李家李文昭的兒子李耀林,新娘則是柳家村柳大山的小女兒柳愫愫
此時耀林騎著馬走在前麵,花轎落在中間,為幾個手拿著雨傘的姑娘簇擁著。花轎裏的愫愫不時地輕輕撩開一線轎簾,把含著羞的眼光偷偷瞄一下前麵的耀林。
耀林坐在馬上也情不自禁地扭頭朝後張望。旁邊的一位穿灰色製服的青年笑道,“耀林,瞧你這付樣子,還怕沒有機會看哪?等下入了洞房有得你看哩。”
另一位也穿著製服的青年笑接道:“國梁,你怎知人家耀林心中哪個高興勁哪!要是你娶了象愫愫這麼漂亮的姑娘,也許你更一步一回頭呢,……喂,貴文,你說是不是?”
名叫貴文的青年,神情一直顯得有些惆悵和憂鬱,這時聽見同伴少學的問話,隻得勉強笑道:“那當然是。”
耀林笑道:“瞧你們瞎扯些什麼?”說時把馬一夾,笑著朝前跑去了。大家亦笑著跟了上去。
這一行人隨著“嗚嗚喇喇”的嗩呐聲緩緩地下了樟樹坪,走不多遠,忽然從樟樹坪上飄下來一陣悠揚淒婉的笛聲。這笛聲是那麼的淒楚哀傷,隨風飄蕩著,把嗩呐聲都蓋住了。眾人都禁不住停了下來,傾聽著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愫愫剛一聽到笛聲,臉色不由一變,忙放下了轎簾。李耀林也不由呆呆地回望樟樹坪,國梁,少學,貴文也情不自禁地凝神聆聽。
聽了一會,少學大聲說:“大家還是走吧,莫讓這喪氣的笛聲攪了我們的喜事啊!”於是大家紛紛起步,撇下笛聲,朝五龍村去了。
不消半小時,花轎進了五龍村,村上的男女老少都湧出來瞧熱鬧。不一會,花轎來到村中間李家門前。這是一座清磚綠瓦,牆高壁厚的宅第,盡管顯得古老蒼舊,但其巍峨高大的門楣卻透出一股威嚴肅穆的氣氛。原來李家老太爺在前清時曾中進士,做過幾任縣官,民國時又曾在馬君武的廣西省政府任過-參議,其子李文昭也就是李耀林的父親現今又在省城某集團軍中掛了個少將軍銜。這些榮耀更使這古老宅第的氣氛與眾不同了。
卻說新娘進了屋以後,接著就拜堂,讚禮倌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還沒唱完,屋外突然響起了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