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每個人都是一張幹淨的白紙,他將完全依靠撫養和教育他的人們為他畫上線條。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便開始接受教育了。孩子通過簡單的模仿進行學習,榜樣是最好的老師。阿拉伯諺語這樣說:“一棵無花果樹看到另一棵豐收的無花果樹,同樣就會變得碩果累累。”
這是因為,孩子的思想最容易受影響,他們接受力強、記憶力好。據說,斯科特對詩歌的熱愛就是源於母親和祖母對他的教育——在他還是一個嬰兒時,她們就常常對著他的搖籃吟誦歌謠。童年教育就像一麵鏡子,折射著人們的一生。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他所看到的一切,一位哲人曾這樣說:“如果把整個世界視為一所學校,一個周遊世界的旅行者會受到全世界的影響,但這遠遠不及一個孩子的保姆對他的影響。”
通過對榜樣的模仿,孩子的品德會不知不覺地慢慢定型。有些行為本身可能微不足道,但卻貫穿於日常生活的始終。它們就像從天而降的雪花,不知不覺形成雪堆,每片雪花都會引起雪堆的改變,隻是不易被察覺,但雪花的堆積最終可能會變成雪崩。
行為的不斷重複也是如此,一次又一次,並最終形成難以改變的習慣。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是好是壞,形成了品德的高尚或低俗。物品國古代的孟母三遷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孟子天性聰穎,模仿力強,跟著什麼人就學什麼人,孟母為了給兒子選擇一個好的教育環境,一再搬遷,最後搬到學校旁邊,使孟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為一代偉大的儒學家。
總之,孩提時代的品德對一個人來說最為重要,後天教育隻是一種積累和重複,基本框架是保持不變的。因此,“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說明,兒童時期受到的教育將會基本決定一個人一生的修養和品德。
詩人拜倫,留下了許多傳世名作。但他的性格卻很不好,任性衝動、自大叛逆、尖酸刻薄,還很急躁。他的母親也是一個非常神經質的固執女人,她苛責兒子,常常嘲笑兒子的身體殘疾。甚至經常會抄起火棍或煤鉗向他砸過去,逼得拜倫四處躲避。這種不良教育形成了拜倫後來的病態性格,他終生生活在母親的陰影裏。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痛楚地呼喊:“我的思想在痛苦中遊蕩,我在黑暗中久久徘徊,在黑暗的漩流中升起了永不息止的幻想和激情。童年時我未曾經曆過母愛的柔情,少年時飽嚐憂鬱的毒藥。”
與拜倫的經曆相反,大文豪歌德在童年受到了正麵和積極的教育,他有一位超凡脫俗的母親。她開朗優雅,知識豐富,始終朝氣蓬勃,非常喜歡鼓勵年輕人上進,善於啟迪年輕人的思想。在對歌德的整個童年教育中,她科學地運用了自己豐富的經驗來教育孩子。歌德成名後,一位熱心的旅遊者拜訪了歌德的母親,進行長談後感歎說:“現在我終於明白,歌德為什麼會如此傑出。”歌德自己也非常感激母親在他成長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他在談到母親時由衷讚歎道:“我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他終生都對母親充滿感激和讚美,可以這樣說,沒有歌德的母親就沒有歌德的成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榜樣。在家庭中,他們是“心靈的磁場”,是“眼神的啟明星”。幼兒時期,孩子經常模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而母親對孩子行為和習慣的影響較之父親也要大,她所樹立的良好榜樣至關重要。因為,家庭是女人的天地,女人的王國,女人在那裏將主宰一切。母親在家庭中對事務的管理權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成員凡事都要詢問她。母親是最常呈現在孩子眼前的範例和榜樣,孩子下意識地觀察和模仿著她。母親的習慣便成了孩子的習慣,而母親的品德也將顯而易見地表現在孩子身上。
拿破侖·波拿巴經常說:“一個孩子一生的品行好壞完全取決子母親。”他將自己的成長歸功於母親在家中對自己意誌、精力和自控能力的培養。有人在拿破侖的一部傳記中這樣寫道:“沒人能命令他,除了他的母親。母親用一種溫柔、嚴厲而又適當的方法使他熱愛、尊重並服從自己,拿破侖從母親那裏領略了服從的意義。”
總之,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經曆波折、焦慮和考驗。在遇到苦惱的時候,即使不是為了從母親那裏得到忠告或建議,他們也一樣會到父母那裏尋求安慰。父母植入孩子心中的純潔美好的思想觀念,將長久地影響著孩子,逐漸促使其變成良好的行為,形成良好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