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西征主帥(2 / 2)

“吐蕃與突厥有著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他們的相同就在於吐蕃也有著數量巨大的遊牧族人,他們靠著草原生活,有著富足的畜牧業。而他們在農經上也與我大唐極為接近,當然,如今吐蕃的農經水準,最多也隻能和皇上登基以前持平。”

李恪說到這,轉頭看了李道宗一眼。

不知情的人迷糊,可知道內情的人,卻心中了然,吐蕃的農經,不但是農經,而且在手工業,商業等等領域上,為什麼停留在貞觀時期的水平上,要知道自文成公主下嫁之後,吐蕃與大唐之間的交往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民間,大唐與吐蕃之間的人口流動,自然促進了兩國的文化傳播,可即使是這樣,十年以來,大唐的先進的文化,吐蕃卻是學不到,這當然是皇上在測控著。

而李恪看李道宗,是因為他知道李道宗出使吐蕃的真正目的,當時李恪正是西州都督,李道宗出使之前,就得到了皇上的授意,不必瞞著吳王,所以李恪當時就明白,皇上不會放棄與吐蕃之間的這場戰爭。所以這些年,他刻意研究著吐蕃的一切,而因為這,也就有了今天的慷慨激昂。

“吐蕃畜牧業發達,這是我大唐不能比的,即使我大唐有著薛仁貴將軍的無敵鐵騎,也隻是一小部分。畢竟我們沒有廣袤的草原,無法負擔數萬軍馬。”

眾人都知道,大唐的幾大養馬場,都是在河流附近,大唐雖然如今人煙稀少,可同樣的,也少肥沃的草原。而同樣的,也就少了戰馬。

“吳王,那在你看,我大唐的騎兵,當然,說的是所有的騎兵,與吐蕃想必,相差幾何?”

皇上聽李恪說了半天,看眾人都開始重視起來,才放下心來,他怕的就是眾人心中的驕橫之氣太重,不將任何敵人放在眼裏,那樣的話,今後的戰爭將會有太多的變數。

對於戰爭,一個統治者,最希望的就是一成不變的過程,最好還有穩定的結局,任何變數,都不是一個統治者所希望的。

“若是整體來看,我大唐是七,吐蕃是十,可皇上,打仗並不是僅僅靠的是士兵,戰爭靠著更多的,還是主帥的命令。隻有正確的軍令,才能為皇帝帶來戰果。”

這十七之數說了簡單,可大家都知道,這差的三中,要以無數的大唐士兵的性命來填補。

“那你說說,如今我大唐,又有誰能堪當此次西征之重任呢?”

皇上依然是平平的話,可下麵的人,心中卻開始翻江倒海。

希望打仗的人,都開始躍躍欲試,而如李世績這樣的人,就希望皇上能將這主將的將印,交給自己。李道宗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也是希冀萬分。而從如今的形勢來看,吳王李恪的意見,顯然萬分重要。

李恪也料不到皇上竟然問他這個,愕然愣了一下,轉頭看了看周圍的人,他身邊的人,都是大唐的架海棟梁,若是從其中找出一個最優秀的人選,無疑讓李恪作難。

為大將者,以勝利為唯一目的。

在李恪猶豫不決的時候,李治心中卻穩如泰山,他既然早已經想到了西征,自然也早就開始物色最合適的人選,而如今自然心中早有定數,問起李恪,隻是靈機一動而已,他隻想看看,到底在群臣的心中,最有威望的大將,到底是誰,是沉寂了已久的李世績,還是長於軍事韜略的李道宗,抑或是這些年聲名鵲起的薛仁貴呢。

本來以為李恪會想上一會兒,沒想到沒過多長時間,李恪就一字一頓的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

“契苾何力。”

“微臣以為,隻有契苾何力才能堪當大任。”

李恪又確定似的說了一遍,讓眾人一時嘩然。

“皇上,微臣認為吳王的話不可取。”

李世績第一個邁步出班,也不看身邊的吳王,毫不留情的道。

PS:不太了解流程,找了好半天也沒有找到原稿,隻好有重新照著打了一份,我沒有VIP,所以隻能照著盜貼打,真是可笑,如今自己的書,卻要自己去看著盜貼打,不過不管怎麼說,都解了,隻是如今這心裏,也不知是什麼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