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是什麼?
稀土一詞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名稱。通俗地說,這是一類儲量稀少,而又十分重要的戰略資源的統稱。以人體而言,維生素雖然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因為它承擔著維持生命活動、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任務,如果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就會引發生理機能障礙,從而引發某些疾病。
稀土有“工業維生素”的美稱,其地位的重要性如同維生素對於人體。
稀土有著優良的物理特性,當它與其他材料結合後,或大幅度地提高其他產品的質量,或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
我們前麵講到,鋼鐵的性能和碳等元素的含量密切相關。如果加入微量的稀土,還可以讓鋼鐵的性能更進一步改變。例如可以使鋼鐵更耐高溫、更耐高壓,擁有更高的強度或其他品質。這些高性能的鋼鐵就用來製造坦克、飛機和導彈。我們可以看到,稀土科技一旦用於軍事,必然帶來軍事科技的飛躍。
有一些稀土合金擁有超強的導磁性和導電性,這就可以讓電子元件越做越小、越做越精密。想想看幾十年前的電腦可以占滿幾間屋子,而現在的手機、電腦都變得越來越容易攜帶,材料的進步是主要原因,稀土就是其中的功臣之一。
稀土被廣泛應用於冶金工業、石油化工、陶瓷工業、照明工業、輕紡工業、新材料領域,等等。
甚至在農業方麵,稀土也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稀土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的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根係對養分的吸收;能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促進幼苗生長;還具有使某些作物增強抗病、抗寒、抗旱能力的作用。
稀土在中國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曾經意味深長地說:“中東有石油,我們有稀土。”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稀土資源國,不但儲量豐富,而且還具有礦種齊全、分布合理等優勢,為我國稀土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稀土占據著幾個世界第一:儲量第一、生產規模第一、出口量世界第一,可以說,我國是在敞開大門,不計成本地向世界供應著稀土。
然而,在發達國家將稀土視為戰略資源,並有所行動的時候,稀土在中國更多隻被看做是換取外彙的普通商品。有些發達國家是相當精明的,除了生產所需,他們不但通過政府撥款超額購進稀土,存儲在各自國家的倉庫中,還通過投資等方式規避中國法律,參與稀土開發,行公開掠奪之實。
由於並未真正認識到稀土的戰略價值,導致我國的稀土開發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資源浪費——生產無序、競爭無度,稀土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一擁而上的盲目開發以及技術水平受限,導致我國並未成為稀土研發大國,我國稀土科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稀土開采的汙染
稀土的得名,是因為其中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要把這些微量元素提取出來,需要用大量的化學藥劑和水,經過許多的化學程序才行,廢水包含了近百種化學藥劑,其中還有放射性物質。
為什麼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美國等西方國家,並不開采自己的稀土,轉而大量進口來自我國的稀土?原因之一就是開采稀土需要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
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占有我國97%的稀土資源儲量,遺憾的是,其稀土開采的利用率僅為10%。在開采過程中,大量的尾礦漿排入窪地,形成“礦湖”,堆放的尾礦漿中含有放射性金屬釷。釷和鈾有著相似的特性,對人體危害極大,是致癌物質。在江西贛州龍南山區,至今還在采用食鹽浸取、草酸沉澱的混合工藝提取稀土,這種方法對植被破壞極大,產生的尾礦也就是廢礦也很多,曾一度被喻為“搬山運動”。
采用這種池浸工藝,每開采1噸稀土,就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的地表土層,產生2000立方米尾礦,並造成驚人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