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知道並且迷戀中醫養生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了,而且國外也正在開發和推廣我們本土的文化,但是再來看看我們國人自己,好像早就習慣了生病找藥吃、看醫生,至於沒病的時候怎麼養生,生病了怎麼用自己的身體去判斷卻一無所知。不過沒關係,中醫就有一套套的理論和方法,隻是被我們很多人遺忘了。
在古代的時候,藥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當時人們還都處於一種以填飽肚子為生的原始狀態,覓食是他們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情。這時候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就會發現一些“藥物”,也就是能認識到很多食物既可以用來填飽肚子,還可能用來作為藥物,醫治一些簡單的疾病。
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中醫治病的大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體虛的人應該適當進補,病實體質的人該用瀉藥;而熱病或者熱性體質的人應吃性質寒涼的藥;寒病或者寒體的人應用性質溫熱的藥。這個原則到現在看來都是完全正確的,直到今天中醫看病也仍然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就拿感冒來說吧,有的人覺得身體不舒服,就聽老人家的用煮薑湯的偏方來喝,結果越喝越糟糕,到最後不得不去掛點滴,為什麼?因為感冒分兩種,一種是熱感冒,一種是寒感冒,薑湯是用來治寒病的,你這時候拿熱性的“藥”來治熱病,當然就會加重體質的偏性,雪上加霜。
我們不是醫生,每當等到生病的時候,不知道用什麼藥物來修複身體。但不同的是,你比醫生要更清楚自己的體質和飲食習慣,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用食物來防治生病的良醫,用食物來養命,就是我們為自己做出的最佳選擇。
其實大家別看很多食物都普普通通的,其實這裏麵的學問非常大。有的人經常會問我到底應該怎麼吃怎麼喝,我教大家一個辦法吧:如果你有一天覺得饅頭吃起來特別香,吃了第一個還想吃第二個,那麼你就多吃一點;第二天你看見那個麵條好吃,吃完還覺得渾身舒暢,那麼你就多吃點麵條,中醫裏說“胃以喜者為補”,就是說你體內缺少這種東西。如果吃點辣的、吃點海鮮就過敏和不舒服,那你就別吃了,這說明你體質的偏性天生就不容這些東西。
除了在食物上要花費些心思,身心的調和也非常重要。一位百歲老者曾經告訴我一個養生秘方,那就是“勤動腦體,不動心”,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節奏飛快的圈子裏,腦子是領導,四肢是工具,這兩樣東西你天天用,天天鍛煉,就會像刀一樣,越磨越快,越光亮。而中醫講:“一動心,五內俱焚”,這個“動心”可不是情竇初開,意思是說,如果一件事情想不明白就老放在心上,就會影響你的身體了。所以,什麼事情都要想開了,要放得下,這才是中醫養生的根本之道。
現在知道並且迷戀中醫養生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了,而且國外也正在開發和推廣我們本土的文化,但是再來看看我們國人自己,好像早就習慣了生病找藥吃、看醫生,至於沒病的時候怎麼養生,生病了怎麼用自己的身體去判斷卻一無所知。不過沒關係,中醫就有一套套的理論和方法,隻是被我們很多人遺忘了,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就來重拾這不該被我們丟棄的寶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