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卸任了中國工商銀行行長的職務。回顧過往工作經曆,除了下鄉插隊務農、到部隊當兵以及在工廠工作之外,我在銀行係統工作了近30個年頭。很幸運的是,我所趕上的這30年,正是中國金融體係不斷改革、不斷發生深刻變化的30年。尤其是在工商銀行(包括在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領導崗位上工作了近18年,見證和參與了金融體係改革的一些過程,確實可以說是對這一特殊曆史階段我國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的艱難變革和長足發展有著無法忘卻的記憶。在這一過程中,我曾經就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某些問題發表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卸任後,不少同事和朋友都鼓勵我將其輯錄成冊,最近我又將這些年來自己寫的一些文章拿出來翻看,感到雖是自己一家之言,卻也折射了我國這些年銀行業改革的曆程,個中甘苦唯有參與者方能體會。遂決定將我在擔任華融公司總裁、工商銀行行長包括卸任以來所寫的一些文章組在一起編輯成書。

在編輯這本書時,我把握了兩條原則。一是不選用自己在單位內部的工作報告和會議講話。主要是考慮到那些報告與講話數量較多,內容較聚向,又很龐雜,並不適於一般讀者,因而主要隻選用了自己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其中也包括自己撰寫的或修改定稿的幾篇訪談錄)。二是這次除個別文字作了修正調整之外,內容均未作改動。這倒不是因為自己親筆寫的東西就敝帚自珍地不肯輕易棄之,主要是唯此才能準確地反映我國金融改革尤其是銀行業改革的曆程,也隻有這樣才能真實體現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和感悟。即使有些話題在今天看來已時過境遷,但還是可以將其作為整個銀行業改革曆史拚圖的一小塊嵌入其中,由後來者去審視評判。也正因為如此,為了便於讀者更清楚地了解我當時寫這些東西時的背景及心境,在編輯此書時,我在每篇文章開頭寫了一段文字,或長或短,意在對當時的有關問題做一些交代和說明。

另外,本書的第三部分收入了三篇與本書主要內容似無太大關係的文章。我也曾猶豫再三,但最後還是決定留下。因為我覺得這幾篇小文章以及那篇“代後記——在卸任工商銀行行長時的講話”,與前麵那些“中規中矩”的專業文章放在一起,也許可以將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心路曆程反映得更完整,吐露得更真切。

楊凱生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