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幸運的人敢於闖蕩(三)(1 / 3)

幸運者勇敢有謀

1953年,22歲的默多克在倫敦《每日快報》開始了其新聞生涯。在隨後的近50多年裏,默多克不斷收購更多的報紙、更多的電視台。他所創建的新聞集團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綜合性傳媒公司之一,淨資產超過400億美元,集團經營的核心業務涵蓋電影、電視節目的製作和發行,無線電視、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書籍出版以及數字廣播、加密和收視管理係統開發。默多克的個人財產已超過110億美元。

目前,默多克控製澳大利亞2/3的報紙,英國的《太陽報》、《泰晤士報》等40%的報紙都由默多克控股。他還擁有英國的天空電視台、美國的福克斯電視網、香港的亞洲衛視。在互聯網時代到來後,默多克又宣布與日本公司合辦一家專門拓展互聯網投資的金融企業軟銀。

默多克總是把每一項收購或兼並看做是打入某一個被他認準是塊肥肉的市場的手段。他的每一項收購和兼並都是他那有著長遠規劃的巨大拚板遊戲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為了一個總目標:建立一個堅固的、全球的新聞媒介和通訊服務帝國。在把這一戰略付諸實施時,默多克的戰術是,掩人耳目,回避輿論,把宣傳的調子盡量放在最低點,往往當一項收購或兼並已“生米煮成熟飯”,人們才如夢初醒。

默多克最初的收購始於1958年。這一年,他先後收購了《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鏡報》。默多克通過這些早期的收購和兼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戰略風格。他的收購和兼並速度極快,同時他又有能力起死回生,把這些虧損的出版物扭虧為盈。

1964年他創辦了全國性的大報《澳大利亞人報》。這份報紙頗具特色。許多人對默多克的行為表示驚訝,認為他會因此“血本無歸”。事實上這份報紙確實使默多克虧損了好幾年,但它卻吸引了全澳大利亞人的注意,而且默多克通過這份報紙賺得了令人眼紅的政治權力,這時的默多克雖身在澳大利亞,並且已經在本國頗具名氣,但一塊遠離西方主流社會的大洋中的陸地,遠遠不能滿足他的野心。

後來,默多克決定從倫敦撤回來時,《世界新聞報》卻成了他的獵物。也正是這張報紙奠定了他在英國出版界的基礎。

20世紀60年代末,默多克開始登陸英倫三島,成功地購買了《世紀新聞》周刊和《太陽報》。這兩份報刊當時有“金礦”之稱,特別是《太陽報》已經作為英國民間小報的代表初露鋒芒了,隻是因為沒有人能很好地挖掘他們的潛力而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默多克接手,《太陽報》可謂“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憑借著聳人聽聞的標題,形形色色的名人隱私,無奇不有的奇聞軼事和真假難辨的流言蜚語……迅速竄紅,沒多久讀者就增加到了140萬人,成了全世界街頭小報的登峰造極的偶像和模仿對象。接著,默多克的收購步伐加快了。

1973年,默多克又跨過了大西洋,進軍新大陸。他在這一年把美國的《聖安東尼新聞》《星報》弄到手。1976年2月,他又先後收購了《紐約郵報》和擁有《紐約》、《鄉村之聲》、《新西方》等周刊的紐約雜誌公司。而他真正名揚世界還是在1981年,他看準時機購買了代表倫敦、象征著大不列顛的體麵和尊嚴的、有著200年曆史的《泰晤士報》。

說來也不能不佩服默多克的異於常人的才能,他總是能十分精確地判斷出大有發展前途的報紙,並果斷地據為已有,然後大把大把地賺錢。最早的《太陽報》如此,這次的《泰晤士報》也是這樣,本來看上去已是朝不保夕、頹敗之勢無可挽回了,但到了他的手裏,僅僅幾個月發行量就回升到了曆史最高水平。1984年,他又買下了美國銷量最大的《芝加哥論壇報》,並於次年購買了香港的《南華早報》。

40年間,默多克就是這樣從澳大利亞的一個無名小卒變成全球的傳媒大亨。

選擇幸運:

默多克是幸運的,但他的成功很大成的上歸結於他的膽量和智謀,應該說他是一個規模擴大化成功的一個開拓者,他的眼光總是放在未來,滿足眼前的利益絕不是他的性格和作風。收購和兼並其他公司,這就是默多克為自己的帝國所設計的核心戰略,用蠶食的辦法來逐步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勢力範圍。

突破經驗的勇氣

有時候我們做事要有突破經驗的勇氣,大膽地創造新的渠道,這樣才可能有所突破。

邁克爾·戴爾是一個成功者。當戴爾決定進人美國個人電腦市場發展時,著名的蘋果公司和IBM公司已經占據了美國個人電腦市場的主要份額。應該說,戴爾進人市場的機會並不好,但是他在銷售模式上采用了創新的理念,從而使同樣的電腦以更低的價格進人了美國人的家庭。

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美國個人電腦業的起步階段,著名的蘋果公司與IBM公司已是電腦界行業老大了。當時電腦行業在銷售電腦時的一般做法是:由電腦製造廠商生產出電腦之後,再配給電腦經銷商和零售商,由他們再賣給集團用戶和個人消費者。這似乎是間接銷售形式是理所當然的做法,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可當時仍然在大學的戴爾卻認為,這種通過經銷這個中間環節的銷售方式成本太高,為什麼不能采取-種直接銷售的模式,使個人電腦直接從製造商那裏到消費者手中呢?那麼如何改進購買電腦的過程呢?

“把電腦直接銷售到使用者手上,除去零售商的利幣剝削,把這些省下來的錢回給消費者。”1984年1邁克爾·戴爾開始了著手創業的準備工作,他取了個“個人電腦有限公司”的名字,向美國得克薩斯州政府注冊了公司,並在當地的報紙上刊登了分類廣告。最初的每個月銷售額在5-8萬美元之間。後來,隨著業務不斷擴大,戴爾就將“個人電腦有限公司”更名為“戴爾電腦公司”。到了1999年,戴爾電腦公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了,而戴爾電腦公司的創業者邁克爾·戴爾也在全美國40歲以下富翁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

後來,邁克爾·戴爾在總結自己公司的成長曆史時說:“戴爾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於我們願意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相信,機會既來自直覺,也要靠著對某個產業、事物或專業的狂熱投人。戴爾公司的經驗證明,人可以發覺並掌握大家原本以為不存在的機會優勢:想要做到以非傳統的方式思考,不必是天才,也不必是先知,甚至不用有大學文憑,所需要的隻是一個構架和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