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3章 不做不休(2 / 2)

畢竟,袁肅現在手裏有幾千人馬,而且還是在近畿直隸眼皮底下,該懲辦的時候不能心慈手軟,該拉攏的時候也不能含糊其辭。

深夜時分,陳文年返回行營與袁肅見麵,彙報了事情的經過,在將興盛和糧行的信箋和大總統特令交出來時,順便也把自己心中的疑惑說明了一下。

袁肅覺得陳文年的分析很有道理,不過眼下不管中央政府究竟是誰要來調查自己,關鍵是如何處理好眼下這件事。隻要能把趙方毓和吳承祿扳倒,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隨後,袁肅將趙山河、孫德盛以及杜預都叫到書房,眾人一起展開了一場密謀。

眼下罪證是有的,可是要想將這件事鬧大,大到可以先斬後奏的程度,顯然還需要一定的推波助瀾。同時單單除掉趙方毓還遠遠不足以解決所有困境,此次是吳承祿秘密向中央政府告密揭發,所以罪魁禍首應該是吳承祿。

袁肅的想法是通過趙方毓的案子,迅速的將吳承祿牽扯進來,而且還要讓兩個人的案子顯得鬧騰,最好就是引起廣大老百姓外加城外近十萬難民的憤怒。有了民憤,那就等同於有了環境條件,到時候他完全可以說是民怨所致,不得不拿趙方毓和吳承祿來泄民憤。

“袁大人,這件事終歸還是牽扯到洋人,不是在下多嘴,可您最近確實與洋人來往密切,而且私底下也跟他們簽訂了一些條條文文。這件事終歸是包不了太久,要是讓中央知道了事情真相,不僅要追究這件事的責任,到時候還會讓您背負趙方毓、吳承祿案子的責任。”孫德盛憂心忡忡的說道。

“老孫說的沒錯,趙方毓是內閣總理的侄子,吳承祿又是段總長的親戚,這兩個人都是有背景的,除非有十足的理由,否則內閣總理和段總長肯定會秋後算賬。這兩位可都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隻要他們二人在中央死盯著此事不放,到時候必然是紙包不住火。”陳文年深以為然的說道。

“你們說的很對,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得有一個什麼樣的口實。吳承祿好辦,趙方毓也好辦,不好辦的地方是這兩個人要同時一起辦。”袁肅表情凝重的說道。

“咱們扣押趙方毓也不是長久之計,未免夜長夢多,還得當斷則斷。”趙山河補充說道。

“這件事急不得,要想徹底了結此事,還得一步一步的來辦。眼下趙方毓在我們掌控之中,但還得想方設法把吳承祿套進來。倘若現在就把拿趙方毓開刀,不僅會失了這個絕好的機會,還會打草驚蛇。切記,我們現在還在別人的地頭上,最怕莫過於吳承祿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袁肅鄭重其事的告誡道。

“那,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做?”孫德盛問道。

“當務之急,恐怕我們要故技重施了。必須先掌握輿論聲勢,不過這次不能堂而皇之的用報紙刊登,因為我們的切入點是煽動本地老百姓與難民的情緒。”袁肅深邃的說道。

“可是,我們又該如何入手呢?”孫德盛摸著腦袋疑惑的說道。

“竇神父的案子可以再借來用一用,這方麵我已經跟英國人打過招呼,他們會從中協助。至於難民那邊,那就得花點錢財去刻意製造謠言了。當然,這也不能完全算是謠言,吳承祿是什麼人,大家心照不宣。總之,我們就是要揭吳承祿的老底兒,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克扣賑災物資,還借此次災情來大肆牟利。”袁肅指示的說道。

“散播消息這個事容易,就交給我來負責好了。”孫德盛自告奮勇的說道。當初在通永鎮巡防營任職的時候,受王懷慶的命令又或者是各營之間爾虞我詐,造謠生事幾乎可謂是家常便飯一樣。

“那好,這件事就交給老孫你了,你可一定要辦好。”袁肅微微點了點頭說道。

“袁大人放心好了,在下必然不負所托。袁大人希望什麼時候辦成此事?”

“越快越好,最好三天之內就有起勢,五天之後便成聲勢。”袁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