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皮青刮一升,用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渣,分二服,立愈。
青竹茹湯 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致熱氣衝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宜此湯。
栝蔞根(一兩) 青竹茹(刮半升,淡竹是)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二、三服。
妙香丸(方見積熱條。)〔《百一》〕治交接勞複,陰卵腫,或縮入腹,腹絞痛,或便絕。蚯蚓數條,絞取汁,服之良。
〔海〕若陰陽易,果得陰脈,當隨症用之。若脈在厥陰,當歸四逆湯送下燒 散。若脈在少陰,通脈四逆湯送下燒 散。若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送下燒 散。所用之藥,各隨其經,而效自速也。
鼠糞湯 療傷寒病後男子陰易。
韭白根(一把) 鼠糞(十四粒,兩頭尖者是)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半升,去渣,再煎三沸,溫服得效。未汗,再服。亦理諸般勞複。
當歸白術湯 治婦人未平複,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發熱者。
白術 當歸 桂枝 附子(生) 甘草 芍藥 黃 人參(各二錢半) 生薑(半兩)上 咀,水煎服,食頃再服,溫覆取微汗瘥。
李良佐子病太陽症,尺寸脈俱浮數,按之無力。餘見其內陰虛,與神術加幹薑湯。愈後再病,餘視之,見神不舒,垂頭不欲語,疑其有房過,問之,犯房過乎?必頭重目眩。曰∶唯。與大建中三四服,外陽內收,脈反沉小,始見陰候。又與已寒加芍藥、茴香等丸五六服,三日內約服丸六七百丸,脈複生。又用大建中接之,大汗作而解。
〔《山》〕因女色病陰證傷寒者,用陳皮熱鍋內炒焦,以酒烹下,濾酒飲之。
四時傷寒不同
冬為傷寒,春為溫病,夏為暑病,秋為瘧。
一歲長幼病相似,為溫疫。多眠、多汗、脈浮,為風溫。一身盡痛,為濕。身反張,為 。
陰陽大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若能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惟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於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病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要在辨其病原寒、熱、溫三者之異,則用藥冷熱之品味判然矣。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複有先後,更相重遝,亦有輕重,治亦不同。
(冬溫應常紀者有三∶歲少陰司天之政,五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厥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皆病冬溫。
其不應常紀而反常者,則不可候之,而隨時變易也。)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者,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凡四時傷寒,通宜補散。故丹溪治傷寒,多用補中益氣湯。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發散劑。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劑。東垣治風濕,用補中益氣加羌活、防風、升麻、 本、蒼術。海藏治風濕無汗者,用神術湯,有汗者,用白術湯;治剛 ,用神術湯加羌活、麻黃,治柔 用白術湯加桂心、 、術;治風濕用白術湯隨證加藥;治中 脈弦細芤遲者,用黃 湯。此皆與仲景所謂辛苦之人,觸冒之病傷寒同意也。
〔丹〕仲景論傷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湯,其議藥則得之矣。曰傷、曰中,未有議其異同者。夫傷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因其舊有鬱熱,風寒外束,肌腠自密,鬱發為熱,病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初用麻黃、桂枝輩微表而安,以病體不甚虛也。若中寒則倉卒感受,其病即發而暴,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發,溫補自解,此氣大虛,不急治則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