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3 / 3)

〔羅〕五秀重明丸 治眼翳膜遮睛,隱澀昏花,常服清利頭目。

甘菊花(開頭,五百個) 荊芥(五百穗) 木賊(去節,五百節) 川椒(開口者,五百粒) 楮實(五百枚)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時時咽下,食後噙化無時,臨臥大忌酒麵熱物。(以上二方,無熱者宜之。)翳膜者,風熱重則有之,或 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散而去之。若反疏利,則邪氣內搐,為翳益深。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邪氣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 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佐之以退翳之藥,而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宜以歲月除之。

新翳所生,表散方,東垣羌活除翳湯。有熱血虛者,退雲丸之類是也。

〔《保》〕治冰翳久不去者,羚羊角散。

羚羊角 升麻 細辛(各等分) 甘草(半錢)上為末,一半煉蜜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用一半為散,以泔水煎吞丸子,食後。

發陷翳,亦羚羊角散之類,用之在人消息。若陰虛有熱者,兼服神仙退雲丸。

〔垣〕補陽湯 治陽不勝其陰,乃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令青白翳見於大 ,乃足太陽、少陰經中鬱遏,足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於目,故青白翳內阻也。當於太陽、少陰經中,九原之下,以益肝中陽氣,衝天上行。此當先補其陽,後於足太陽、少陰標中,瀉足厥陰肝經陰火,乃次治也。《內經》曰∶陰盛陽虛,則當先補其陽,後瀉其陰。此治法是也。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臨臥,服瀉陰丸。若天色變,大寒大風,並大勞役,預日飲食不調,精神不足,或氣弱,俱不得服。候體氣和平,天氣如常,服之先補其陽,使陽氣上升,通於肝經之末,利空竅於眼目矣。

羌活 獨活 當歸身(去蘆頭用,梢截,酒洗,焙幹) 甘草梢 熟地黃 人參(去蘆) 黃 白術(以上各一兩) 澤瀉 陳皮(去白。各一兩) 生地黃(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 知母(炒黃色。各五錢) 柴胡(去苗,二兩) 防風(去蘆,半兩) 白芍藥(半兩) 肉桂(去皮,一錢)上同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使藥力行盡,方許食。

連柏益陰丸羌活 獨活 甘草根(炒) 當歸身(根據前製) 防風 五味子(各半兩) 黃連(酒洗或拌,銼炒火色,一兩) 石決明(燒存性,五錢) 草決明 黃芩 黃柏 知母(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漸加百丸止,臨臥清茶送下。常以助陽湯多服,少服此藥,以此藥一則妨飲食,二則力大如升陽湯,不可多服。

升陽泄陰丸羌活 獨活 甘草根 歸身 熟地(各一兩) 人參 黃 白術(各半兩) 澤瀉(三錢) 陳皮(三錢) 白芍藥(一兩) 白茯苓 防風(各三錢) 肉桂(半錢) 生地(酒洗,炒五錢) 知母(酒炒,三錢,如大暑加一錢) 楮實(酒拌,半兩) 柴胡(去苗,一錢半)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熱服。另合一料,煉蜜丸,如桐子大。食遠茶清送下五十丸,每日與前藥各一服,不可飽服。如天氣熱甚,加五味子三錢或半兩,天門冬去心半兩,枳實亦加半兩。

上三方,合治一病,空心補陽湯,臨臥連柏丸,食遠升陽泄陰丸。

滋陰地黃丸 治內障兼右目小 青白翳,瞳子散大。(方見內障。)〔丹〕丈夫因勞力後,兩眼上星,右邊獨昏,此熱傷血。

白術 歸身尾 生地 木通 黃連(酒浸) 黃芩(炒) 黃柏(炒。各二兩) 甘草(炙,一錢)分三帖煎服。大熱加白芍藥。

翳從下而上諸方,瀉青之類。(並見表裏上條。)翳除盡,至期年月日期複發者,或間一月或二月一發,皆為積。

治如脈滑者,宜溫白丸加黃連、草龍膽,如東垣五積法服之。

百點膏 張濟民眼翳,以至遮瞳人,視物不明,如覺雲氣遮障,以此方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