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曰∶化不可伐,時不可違,此之謂也。
黃 建中湯(方見治虛實條。)〔垣〕∶戊申春,節使趙君,年七旬,病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饑,痰涎不利,舌強難言,聲嗄不鳴,身重如山。求治於先師,診得左手脈洪大而有力,是邪熱客於經絡中也。兩臂外有數瘢,遂問其故。對以燃香所致。先師曰∶君之病,皆此也,夫人之十二經,灌溉周身終而複始。蓋手之三陽,從手表上行於頭,加之以火邪,陽並於陽,勢甚熾焉。故邪熱毒行流散於周身而熱麻。《針經》雲∶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熱傷元氣,而沉重無力。飲食入胃, 悍之氣,不循常度,故多汗。心火盛,則妄喜笑。脾胃熱,則消穀善饑。肺金衰,則聲嗄不鳴。仲景雲∶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焦枯傷筋,血難複也。君奉養以膏粱之味,無故加以火毒熱傷於經絡,而為此病明矣。《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當以黃柏、知母之苦寒為君,以瀉火邪,壯筋骨。又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 、生甘草之甘寒,瀉熱補表。五味子酸止汗,補肺氣之不足,以為臣。灸甘草、當歸之甘辛,和血潤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自地升天,以苦發之者也,以為佐。 咀。同煎取清汁服之。更繆刺四肢,以瀉諸陽之本,使十二經絡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良愈,遂名其方曰清陽補氣湯。蒼術(四錢) 本(二錢) 升麻(六錢) 柴胡(三錢) 五味(一錢半) 黃柏(酒製,三錢) 知母(酒,二錢) 陳皮(二錢半) 甘草(生,二錢) 當歸(二錢) 黃 (三錢)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待少時,複以美膳壓之。
補氣升陽和中湯 李正臣夫人病,診得六脈中俱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其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其症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目開,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症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故不得眠。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時煩燥,氣短促而喘,肌膚充盛,飲食大小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合眼,為最苦。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內經》曰∶陽盛瞑目而動輕,陰病閉目而靜重。又雲∶諸脈皆屬於目。《靈樞》曰∶開目則陽道行,陽氣遍布周身,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如晝夜之分,知其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為風,雖三尺之童,皆以為然。細校之則非,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為繩係縛之人釋之,覺麻木作而不敢動,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不須治風,當補其肺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知其經脈,陰火乘其陽分,火動於中,為麻木也,當兼去陰火則愈矣。時痰嗽者,秋涼在外,濕在上作也,當實其皮毛,以濕劑。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時見燥作,當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去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已。非五髒六腑之本有邪也,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
黃 (五錢) 人參(三錢) 甘草(炙,四錢) 陳皮(二錢) 當歸(身二錢) 生草根(一錢,去腎熱)佛耳草(四錢) 白芍(三錢) 草豆蔻(錢半,益陽退寒) 黃柏(一錢,酒洗,除濕瀉火) 白術(二錢)蒼術(錢半,除熱調中) 白茯苓(一錢,除濕導火) 澤瀉(一錢,用同上) 升麻(一錢,行陽明經)柴胡(一錢)上 咀。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至八服而愈。
溫經除濕湯 李夫人,十月二十日,得立冬嚴霜作時病,四肢無力,乃痿厥,濕熱在下焦也。醋心者,是濁氣不降欲滿也。合眼麻木者,陽道不行也。開目不麻木者,目開助陽道,故陰寒之氣少退也。頭旋眩運者,風氣下陷於血分,不伸越而作也。
羌活(七分) 獨活(三分) 柴胡(二分) 黃 (二分)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白芍(三錢) 陳皮(二錢) 白術(一錢) 蒼術(二錢)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黃柏(三分) 黃連 木香(各二分) 草豆蔻(二分) 神曲(二分) 麻黃(去節,三分) 升麻(五分) 當歸(三分)上銼如麻豆大。作二服,水二大盞,煎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治肢節沉重疼痛無力之聖藥也。
濕氣風症不退,眩運麻木不已,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羌活(一兩) 防風(一兩) 柴胡(五分) 本(三分) 獨活(五分) 蒼術(米泔製,一錢) 茯苓(二錢)澤瀉(二分) 豬苓(去皮,二分) 甘草(炙,五分) 黃 (一錢) 陳皮(三分) 黃柏(三分) 黃連(去須,一分) 升麻(七分) 川芎(三分,去頭痛)上 咀。每服三錢或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量虛實施用。如不盡證候,根據加減法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