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閑言碎語(4)(1 / 2)

責任篇章屬於中國企業的教父級人物柳傳誌。經曆過跨國並購和多元化的陣痛,這個中國IT巨人聯想的昔日掌門人,繼續重複著其“對社會負責、對股東負責、對員工負責”的不變信念,這個信念正在幫助聯想崛起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巨人,以中國民族品牌的名義。

如果說非要選擇與會企業家的共同點,那就是樂觀、自信,並對未來充滿期許。畢竟,經曆改革開放33年的中國,已經具備了7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擁有全球第二的經濟總量,並淬煉出一大批富有企業家精神、具備全球眼光的經濟明星。

他們都相信:在未來的日子,年輕的央視財經頻道將與他們一道,共同見證經濟體製真正破冰的時刻。

願下一個中國夢就在眼前。

玩收藏抵禦通脹很傻很天真

在錄製央視《對手》節目時,在一個現場短片中,著名收藏節目主持人王剛披露:中國目前共有7000多萬人玩收藏。盛世收藏,亂世黃金。

本來該為身處太平盛世深表欣慰。

然而突然想起一事:中國目前能夠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也就是月薪3500元以上的人目前隻有2400萬。又感到萬分憂慮。看來,相當多的窮人拿出養命錢在積極投身於這個正在與博彩業接軌的行當,危險僅次於玩命。

首先,對這些勇士深表理解。

在CPI高企的今天,麵對銀行的負利率,熱愛儲蓄的中國百姓被逼出空前的投資衝動。正常情況下,他們有三條出路:一是樓市,二是股市,三是收藏主要圍繞藝術品投資展開。

現在樓市在宏觀調控的打壓下,將正常投資和投機一起扼殺,百姓過去理財的主渠道之一就此阻斷。股市由於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加上先天治理結構存在製度缺陷,實體經濟不振,回探到2012年低點2319附近的可能激增,如果沒有明確政策利好,對百姓來說盲目進入凶多吉少。

於是,在貨幣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大量民間資本便湧入收藏領域,使其迅速升溫至沸點。2011年上半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取得了428億元的驕人業績。當代藝術品價格迅速進入億元時代。

這場發端於高端收入人群的投機遊戲迅速波及普通公眾,形成了所謂全民收藏熱。從陶瓷、書畫、雜項到郵票、玩具、煙標、模型、報紙、門票等,無不價格瘋長,創造出誘人的發財神話。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公開的、有組織的甚至合法的洗錢遊戲。

首先,藝術品投資講求鑒賞二字,頗有技術含量,鑒曰判真偽,賞曰分高下,而普通投資人很難具備這樣的素質,沒人幫著掌眼,便隻能不斷打眼。

本來,專業人士可以幫助百姓去偽存真,但由於多數專家的使命是為故宮等官辦文物單位鑒定國寶,有公信力的民間鑒定機構本來就匱乏,加上部分專家受利益驅動,不是成為牟取私利的黑手,就是成為機構炒家的幫凶,使盲目進入收藏界的非專業人士買櫝還珠,飽受戕害。

與此同時,一個龐大的藝術品投機鏈條逐漸發展壯大,形成藏家做東、資本坐莊、專家忽悠、苦主埋單的作業模式,正常的藝術品投資便向惡性金融衍生品方向轉型。

而由於製度的滯後,監管的缺失,加上相關部門政績思維驅動,這場騙局便如脫韁野馬,一路狂奔。在鑒定機製、定價機製、交易機製、監管機製都存在巨大黑洞的今天,要想從藝術品投資領域獲益,要麼運氣極佳每次都能碰到一個博傻遊戲中更笨的人接盤,要麼就是賭場好手。

甚至可以說,畸形的藝術品投機市場,危害遠甚於曾多次洗劫公眾財富的股市和樓市,之所以沒有破裂,隻是由於時間未到。即使在製度相對完善、監管比較到位的海外發達國家,在貨幣升值、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其也難逃泡沫崩裂的下場。

在1987年到1990年間,國際拍賣會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落入日本買家的手中。這4年日本就從西方進口了138億美元的藝術品。而據日本畫商最樂觀的估計,當年令人目眩的“泡沫經濟”年代,日本人以50億美元購入、現仍保存於日本各銀行手中的畫作,如今最多能賣出14億美元。

因此,我在《對手》節目中深情地告誡想從收藏中淘金的普通人:珍愛生命,遠離收藏。唯一的例外是:您回歸了收藏本來的真諦,純粹從愛好出發,將收藏當成提升生活品質和格調的雅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