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謾罵不能救中國(1)(1 / 2)

請放過舊金山空難女生

一群懷揣夢想的孩子,在學校組織下,花著比正常旅行貴一倍的費用,繞道韓國乘坐便宜的飛機,結果出了意外,兩個據說品學兼優的花季女生罹難。這場發生在舊金山的悲劇震驚了全國。

在一個充斥著冷漠和功利的時代,有那麼多人能對素昧平生的同胞一掬同情之淚,進行深切哀悼,無疑是值得上《新聞聯播》的正能量。

但圍觀效應像病毒一樣持續發酵。她們的身份很快被披露,成群的記者縈繞在其悲傷的家長和同學周圍,網絡上用近乎人肉搜索的方式對這兩個不滿18歲的女孩進行深度曝光。或許這些都是出於好心,但有時這樣的好心卻是通向地獄的階梯。

對於死於意外的任何無辜者,全世界通用的術語都是“讓亡靈安息”。如果你參加過追悼會,就知道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麵對死者肅穆默哀,而不是如此癡迷於她們生前美麗的容貌和勤奮好學的光榮事跡。中國是個缺少死亡教育的國度,每個人的死亡都難以擺脫被過度消費的威脅。美國一本名為《死亡課》的教材中,提醒所有悼念者:不要不斷去揭死者家屬的傷疤,永遠不要對他說: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你永遠理解不了。

最值得關注的是那兩個女孩的家人,畢竟,那麼多同學一起遭遇事故,隻有自己的孩子無法生還。你越強調她們生前多優秀乖巧善良,越相當於向其家長傷口上撒鹽,無異於在為其盡快接受現實、完成心理康複製造人為障礙。

請記住:出於人道的考慮,這兩個孩子不是你發泄個人情感、宣泄個人情緒的工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為她們祈禱,希望天堂中不再有空難。

更有人借兩個冤魂吐槽,說什麼能出國遊學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權貴富豪的子女,不和廣大寒門子弟同甘共苦,去美國送錢,純屬炫富且不愛國。而這樣的言論,宛如來自地獄的聲音,除了點燃仇恨的烈焰,就是撚滅這世道僅存的悲憫與同情。

圍繞這兩個女生的過度關注乃至人肉搜索,與其說是社會愛心的一次積聚,不如說是一次集體無意識的情緒宣泄與對別人隱私的一次公然踐踏。

其實,這場空難留給人們的有價值的思考有很多,比如學校為啥熱衷於組織孩子花大價錢去美國遊學,這是對國內教育的反諷,還是利益的驅動?再比如繞道韓國,多飛那麼長的時間,竟然比乘坐國內航班便宜,是韓國航空公司為搶灘內地市場進行的促銷,還是國內航空公司平時存在牟取暴利的惡行?更重要的是,據美國救援人員披露,其中一個罹難的女孩出事時沒有係安全帶,不管這是不是疏忽,無疑都能對未來的乘客起到足夠的警示作用,盡可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但顯然,這些真正有價值的反思,都不如兩個花季少女的信息有收視率和點擊率。但從尊重死者、尊重死者家屬、尊重未成年人的角度,這樣的關注度顯然在挑戰這個社會基本的道德法治底線。

在悲劇發生後不久,北京市海澱區檢察院對某公子以輪奸罪提起公訴,由於其是未成年人,檢方隱去了公子的姓名。對於如此喪盡天良的少年,中國法律尚且尊重其基本權利,何況兩個無辜的花季少女呢?她們不需要因為一次意外死亡事故被包裝成英雄少女,她們的家長也不需要。再聯想起那個在埃及神像上刻上“到此一遊”的南京14歲孩子被人肉搜索的全民狂歡,讓人感到道德綁架的威力是如此令人驚駭。

如果您真的有生命意識和人文關懷,我可以推薦給您一些關注的對象,比如中國不少死於井下的礦工、亡於塵肺病的農民工都沒有留下姓名,而且他們身上也具備了相當多的足以感動中國的品質,請關注他們吧在一個以人為本的國度,每個生命都不應該被輕易抹去。

“這是生者與死者共有的世界,愛是唯一的橋梁。”

中國減稅的前提是什麼?

“兩會”關於減稅的呼聲水漲船高,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把“實施結構性減稅”作為2012年的工作重點之一。

財政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稅收總收入接近9萬億元,達到89720億元,同比增長22.6%。與此同時,財政收入首超10萬億元,達103740億元,增長24.8%。兩項指標遠遠高於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去年GDP增速為9.2%。

這帶來兩個結果:一是公眾的“稅收痛苦”加重,幸福感打折;二是本身已困境重重的中小企業又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