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武器是一種特殊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它由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組成。戰爭中,用來殺傷人畜、毀壞農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和細菌毒素叫做生物戰劑;裝有生物戰劑的各種炸彈、導彈彈頭以及布灑器等是現代意義上的生物武器。
如前所述,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在進行生物戰時,主要還是以自然物為生物武器。如以上所說的那些人畜屍體和各種媒介物,它使敵方人員因受傳染而得病。
然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戰爭狂人開始大量培養各種會造成傳染病與瘟疫的細菌和病毒,製成生物戰劑,並應用於戰爭。
英國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開始建立細菌武器試驗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夕,德國納粹就製造出了小型細菌彈。後來法西斯又在集中營裏進行了一係列細菌武器的實驗,屠殺無數無辜的猶太人和戰俘,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更令人憤慨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侵略者使用了大量細菌武器來攻擊抗日的軍隊和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還建立了專門研製生物武器的特種部隊,如臭名昭著的黑太陽731特種部隊,對我國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害。
生物武器的種類很多,至少有160種。
目前,美國把下列病毒列為了標準生物戰劑:疽杆菌、士拉杆菌、布魯氏杆菌、Q熱立克次體、黃熱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肉毒杆菌毒素和葡萄球菌腸毒、英國瘋牛病病毒等。
根據生物戰劑對人體危害的程度,可將其分為致死性戰劑和失能性戰劑兩類。
致死性戰劑的病死率約在10%以上,甚至達到50%-90%。炭疽杆菌、霍亂弧菌、野兔熱杆菌、傷寒杆菌、天花病毒、黃熱病毒、東方馬腦炎病毒、西方馬腦炎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肉毒杆菌毒素都屬於致死性戰劑。
病死率在10%以下的為失能性戰劑,如布魯氏杆菌、Q熱立克次體、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
根據生物戰劑有無傳染性,可將其分為傳染性生物戰劑和非傳染性生物戰劑。
傳染性生物戰劑包括大花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杆菌和霍亂弧菌等,所致疾病能在人群中傳播流行。
非傳染性生物戰劑有土拉杆菌、肉毒杆菌毒素等。
隨著微生物學和有關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斷被發現,生物戰劑的種類也將不斷增加。
目前,為了挖掘新的生物戰劑,有的國家從非洲等地搜集拉沙熱病毒、伊波拉出血熱病毒及馬爾堡熱病毒等致病性強的病毒,作為新的生物戰劑。
除了刻意發現自然界現存的病毒以外,生物病毒專家們還利用微生物遺傳學和遺傳工程的研究成果,運用基因重組技術進行遺傳物質重組,定向控製和改變微生物的性狀,從而獲得新的、符合生物戰要求的。致病力更強的生物戰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