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延展
《追求卓越》出版於1982年,正值日本企業在世界上步步緊逼、美國企業節節敗退的背景下。80年代的美國企業管理正熱衷於管理思想界占統治地位的“理性模式”和“企業戰略範例”,職業經理人和MBA習慣於計劃模型和精確的財務分析,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卻普遍忽視管理學最基本的原則和品質,失去了對管理本質的把握。由於日本公司的成功,大量學者開始研究日本企業成功的秘訣,但是本書作者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卻把目光瞄準美國本土的優秀企業,他們通過大量調研,製定優秀成功企業的標準,並根據標準選出43家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成功企業。43家企業涵蓋高級技術工業、消費品工業、服務業等六種類型,具有相當強的代表性。直到今天,其中的一些企業——如IBM、通用電氣、惠普、3M、麥當勞、寶潔、沃爾瑪、波音等——仍然是世界500強企業的領跑者並被人們所熟知。
在研究日本企業趕超美國企業的經驗之後,研究美國公司,發現美國的優秀公司,與日本企業有很多共同點,同樣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同樣有很好的企業風氣,有很好的人際關係,有很強的凝聚力,是什麼造成這種驚人的相似呢?是共同的價值觀和最高目標,正是它們把員工和企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TheoryZ:HowAmericanBusinessCanMeettheJapaneseChallenge
《Z理論》
威廉·大內WillianOuchi
名著導讀
威廉·大內,Z理論創始人,最早提出企業文化概念的人,日裔美籍管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企業管理碩士,在芝加哥大學獲企業管理博士學位。
威廉·大內從1973年開始專門研究日本企業管理,經過調查比較日美兩國管理的經驗,參照傳統的X理論和Y理論,以日本企業文化為參照係,於1981年出版的《Z理論》一書,全名為《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書中提出了著名的“Z理論”,強調組織管理的文化因素,並認為組織在生產力上不僅需要考慮技術和利潤等硬性指標,而且還應考慮軟性因素,如信任、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和微妙性等。X理論和Y理論體現了西方的管理原則,而Z理論則強調在組織管理中加入東方的人性化因素,是東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學的碰撞與融合。
《Z理論》研究的內容為人與企業、人與工作的關係,企業文化理論也是這種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本書寫作的原意是“如何把對於日本企業管理的理解運用到美國環境的實踐中”,試圖回答“日本的企業管理方法能否在美國獲得成功”這個美國人十分關心的問題。
該書在出版後幾乎立即風行美國,並且很快傳播到全球管理學界,得到了廣泛重視,成為20世紀80年代研究管理問題的名著之一。
要點精讀
1.向日本學習
威廉·大內首先提出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學習的問題。他認為,要想知道美國人可以向日本人學習什麼,關鍵是要了解:美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真正的區別是什麼。根據他的分析,日本企業與美國企業在管理方式上的不同表現在:
(1)雇傭製不同
日本企業采用終身雇傭製,而美國企業的雇用時間一般是短期的;日本對雇員的評價和晉級比較慢,它們並不著眼於短期見效的手法,而隻根據雇員的長期不懈努力來做出對其相應的評價;日本企業在晉升雇員時,並非隻讓其從事一項專門的工作,而是更多地考慮派他們去熟悉各個部門的業務,這樣當一個人成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時,他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多方麵的專家。
(2)決策不同
日本企業更多地強調集體決策,它主要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協調一致的基礎之上,盡管這樣的決策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實行時有效迅速。日本企業對集體觀念和集體責任感的重視,是西方人難以理解的。所有這些特征,構成了日本企業的基本管理模式。
2.Z理論
大內選擇了日、美兩國的一些典型企業進行研究。這些企業都在本國及對方國家中設有子公司或工廠,采取不同類型的管理方式。大內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經營管理方式一般較美國的效率更高,這與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日本經濟咄咄逼人的氣勢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國的企業應該結合本國的特點,向日本企業管理方式學習,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這種管理方式歸結為Z理論型管理方式,並對這種方式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稱為“Z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