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芳華處處.下》(30)
這年的七月,全國高溫。在火熱中,夏天和他的同學們迎來的卻是分別的日子。
此時,絕大部分同學都已確定了畢業分配單位,全班五十一位同學,有十八位將離開北京,從此和同學們天各一方。
這十八位同學,大部分是回老家,也有幾個,則是選擇了新的人生坐標。
特產協會的阿峰,因為在四川實習的緣故,徹底愛上了成都,愛上了川菜,並把川妹子也當成了自己的菜,畢業時義無反顧選擇了入川,從此變成了天府之國的逍遙公。
來自廣西的陳若珊,校廣播站的首席女主播,為了讓自己夜鶯般的聲音繼續通過電波在空中飄蕩,選擇了離廣西老家比較近的廣州,成了省廣播電台的一名播音員。她後來逐漸成長為著名主持人,金話筒,在南粵大地紅極一時。
來自湖南的老石,憑一雙拳頭在學校打出了威風,卻沒打動低年級師妹的芳心,一怒之下,決定到改革開放的特區珠海去打下一片江山。從此,老石盤踞的珠海,成了夏天畢業後最愛去“打秋風”的地方。
其餘回老家工作的,基本都在當地的主流媒體,也算是衣錦還鄉。
浩然回西安,在《長安晚報》當了一名夜班編輯。夏天後來每次到西安,都是帶著兄弟相聚的喜悅,但後來,西安也成了他的傷心地。
阿輝以優秀畢業生的榮譽分配到《津門日報》。之後受到報社的高度重視,很快就肩負重任。
江驢兒回濟南,進入省級黨報,之後和美女老鄉修成正果,濟南便成了夏天極愛找借口出差的地方。
程程、老康幾位新疆同學都回到烏魯木齊。程程後來成為省報的首席時政記者,並逐漸走上當地宣傳領域的領導崗位,一直在為新疆的社會和諧和民族團結貢獻力量。
小豹子回到貴州,成為中央媒體駐黔記者。因文筆出眾,很快成名,卻英年早逝。
老王回到太原,在省級黨報工作。但幾年後他還是南下深圳,成為班裏同學“掃蕩”特區的重要橋頭堡。
其他回老家的同學也都散如滿天星,讓班裏同學每到一處,便能聚成一團火,總有親人帶著下館子,搓大飯。
班裏留北京的還是大多數,絕大部分都找到了滿意或相對合適的棲身之地,且大部分都是國家級或部級新聞單位或宣傳機關,此刻,新聞事業依舊是大家的錦繡前程。
王克儉是班裏唯一一個留校讀研究生的同學。因為王克儉,夏天畢業後便多了很多在學校蹭宿的理由,夏天和王克儉後來也因此故事多多。
方超是班裏特別不熱衷體育運動的同學之一,卻選擇去了國家體委的機關報,若幹年後更成為該報的領頭人。
阿朗去了國家的宣傳管理部門,成了一位新聞官,之後站上了領導崗位,為國家的外宣事業操碎了心。
老廉攜幾位漂亮女生去了國家對外通訊社。後來他和夏天一起為國內首家股份製行業媒體的改造並肩戰鬥,成為好戰友。
田雨西去了國家畫報社。但待了沒幾天,他便奔向大洋彼岸,改學法律,後成為華人圈著名的大律師。
大個兒選擇在央視打短工,後來也去了美國,成為著名推銷員。
陳斯凡和阿威則在最後時刻搭上去我黨機關報的末班車。
老馬和文迪成了夏天的同行,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涉外集團任公關先生和公關小姐,這讓夏天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所有同學中,幾乎隻有李嫿在畢業時沒有確定單位。
進入七月,畢業分別便是倒計時的狀態,打牌、夜話是每天晚上上演的戲碼,各種組合會以各種名義湊在一起團聚,許多以前想說卻不敢說的話此刻都噴湧而出。有的嫌麵對麵表達得還不夠充分不夠深刻,便在對方的畢業紀念冊上潑墨揮毫。
班裏的畢業紀念冊是特別定製的,統一版式,統一規製,每個同學都占了其中一頁,每頁中都有一張最能代表自己青春風采的彩色照片。在紀念冊前幾頁,是當時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和係裏幾位學術泰鬥的殷殷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