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疥瘡的曆史悠久

疥瘡是由疥蟲(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其曆史悠久,祖國醫學關於疥早就有記載,1000多年前,隋朝醫家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中就提到疥瘡,並用肉眼觀察到疥蟲,認識到本病有傳染性。疥瘡的流行與生活條件、個人衛生等有密切關係,解放前疥瘡在我國流行猖獗,據統計,1938~1939年北京疥瘡病人數占皮科初診病人數的第2位,解放後,人民生活及衛生條件逐漸改善提高,患病率明顯下降。到1960年左右北方各大醫院幾乎看不到疥瘡。

87.疥瘡的現狀

近10多年來疥瘡又有再發複燃之趨勢。在國外成年人的疥瘡感染途徑大都與性接觸有關。到90年代以後成人男性患病中經性接觸感染者日漸增多,暗娼感染也皆是由性傳播的。國外有人調查231例成人疥瘡,由性接觸感染者占62%。同性戀者之間疥瘡感染率也較高。經性生活傳染給女方,皮疹首先發生於大腿內側、腰部及乳房下部位。因此,疥瘡已被納入性傳播疾病範疇。但必須指出疥瘡通常是由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而感染,在我國絕大部分患者是家庭內,或集體生活親密接觸及通過衣服、被褥等感染的,尤其是兒童及學生。

88.疥瘡的特征與表現

當感染疥瘡之後,首先出現的症狀是皮膚瘙癢,在瘙癢部位同時出現小丘疹,水皰或結痂。其癢甚劇,一般白天稍輕,夜晚加重,往往由於搔抓,遍體抓痕,甚至血跡斑斑,病人難以入睡或夜間被癢醒。

疥蟲進入表皮之後,一般需經20~30日的潛伏期才出現皮疹及瘙癢症狀。初起皮疹多見於皮膚柔軟薄弱處,如手指間、手腕部位的皮膚容易穿入寄生,繼之傳播到身體其他部位,如肘、腰部,腋窩,腹部及陰部等處。解放前民間流傳的“疥瘡象條龍,先在手上行,腰中繞三圈,腿間紮大營”順口溜非常形象的說明了疥瘡自身感染的方式。

疥瘡的皮疹一般比較輕微,如帽針尖大的淡紅色小丘疹,或是小血痂。小水皰多見於指蹼處,抓破結痂。有繼發細菌感染時形成膿皰。

若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疥瘡皮疹,能發現皮膚淺層有一條彎曲線條,呈淺黑或褐色。 其一端是疥蟲挖掘隧道的頂端,略突起, 謂之“蟲丘”是雌疥蟲藏身之處。

男性疥瘡患者除在上述部位發生典型疥瘡皮疹外,往往在陰囊、陰莖、龜頭上也可發生較大丘疹或稱為結節,如黃豆或米粒大,散在隆起於皮膚表麵,瘙癢加劇。

婦女患疥瘡時,皮疹多集中在腰部、乳房下部、腋窩、臀部、下腹部及外陰部。皮疹的分布與男性有所不同,應須注意。

陳舊皮疹消退後,遺留色素沉著斑,但新皮疹不斷出現。病程長的患者,全身散發丘疹、小水皰、結痂,抓痕及條形分布的色素沉著等多種皮損。抵抗力弱、衛生條件差,易繼發感染,常見的有膿皰瘡、淋巴結炎、癤等。甚至可誘發腎炎。

嬰幼兒疥瘡:在疥瘡流行期常見,其感染途徑及方式是由患疥的保姆、母親或其他護理人員傳染所致。其發疹部位不同於成人之處,是除手指、指間、手腕屈側、肘窩、臀部、外陰(男孩陰莖上)以外,頭部發際周圍、麵部及嬰兒足趾間皆可發生,嬰幼兒疥瘡容易發生細菌感染,膿皰常混合在其他皮疹中。由於嬰幼兒皮膚細嫩,疥蟲更容易穿入表皮角質層,所構成的隧道又多又明顯。國外文獻中曾經記載有男嬰從頭麵、軀幹、四肢到手足部位發現100餘條明顯的隧道。

老年疥瘡:60~70歲以上老年人患疥瘡其自覺症狀很輕,可能與老年人皮膚幹燥,角化而對寄生的疥蟲代謝物質反應減弱,故瘙癢不如成年人患者嚴重,臨床上幾乎看不到丘疹水皰及隧道等典型疥瘡皮損,因此易於誤診及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