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事情急變(2 / 2)

黃帝頓了頓,深沉地說:“他不會罷黜百官,自領風。騷吧!真到了那一天,咱們怎能引頸待戮?更不能讓神州生靈塗炭。記住!退,不是懦弱,是為了前進!”黃帝扶起後土,囑托,“請先生傳令康軍、張楊二將,帶領衛士退出開明殿。”

後土終於探出了黃帝的底蘊,如釋重負,長舒口氣,暗想:黃帝對炎帝的希望很快就會破滅。既不能引頸待戮,就要提前做好準備。

再說應龍出了靈宮,兩手下按,掌中噝噝有聲,狂風驟起,劃一道閃電,人已立在半天雲中。

這應龍自小生活在海中,終日劈波斬浪,遨遊汪洋,練就吸納海水的奇功。他可以將那浩瀚的海水,凝聚為少許水珠,裝進竹筒內,隨時便能施放。那竹筒原是汪洋大海中生長的一棵青竹,應龍取其精華之段,製作長筒,喚作碧玉筒,隨身攜帶,不用布雲,便可降水。

應龍俯視開明殿前:昆吾已成了一團火。他那張淡藍色大臉怒氣蒸騰,立即取出碧玉筒。那筒長三尺六寸,粗若圓杯。應龍將碧玉筒對準昆吾,喊了聲:“放!”水珠從筒中狂噴而出。應龍又喊了聲:“細!”水珠噴到昆吾身邊,化做蒙蒙細雨,散出絲絲寒氣,籠罩昆吾全身。火焰立時熄滅。

昆吾身上劇痛驟失,渾身淋漓舒暢,提著的精氣神頓時鬆懈下去,巨大的軀體訇然倒地。

炎帝驚愕:誰澆滅了我的烈火?順水注看,一藍臉、靛藍發、身穿縗衣的大漢,手持碧綠筒噴水。炎帝取出寶雕弓,暗暗搭上花翎箭,瞄準應龍。應龍居高臨下,一目了然,遂將寶筒調頭,喊:“激射!”一注水射在炎帝身上,寒冷透徹骨髓。炎帝丟了弓箭,似隻落湯雞,縮頭刑天身後躲避。

應龍謹遵黃帝囑咐,適時收起寶筒,降落台階上,抱起昆吾,躍上空中,回到靈宮。俞跗和岐伯接住昆吾,緊急施救。

後土到了開明殿,向康軍、張楊傳達黃帝的命令。康軍頓足到:“黃帝篤厚,以善度惡,一再忍讓。如果讓這些卑劣小人掌了權,神州大地定無寧日。”

躺在地上喘息的天老,掙紮著坐起身,康軍彎腰扶住。天老吐出一大口鮮血,聲音微弱地說:“帝鴻不爭帝位,高風亮節,並非懦弱膽怯,也不是愚鈍,更不是無知己知彼之明。他不會不管天下億民的生死。遵帝鴻之命吧!”

康軍下令:“撤出開明殿!”張楊背起天老,三十六員衛士相互攙扶著,從容走下三百六十層台階。

熒惑不料竟是如此結局,狂喜地說:“恭喜大帝,他們撤退了,天老把開明殿讓給了大帝!”

炎帝驚喜逾恒。命令刑天:“整頓隊伍,登開明殿!”

炎帝整衣拾冠,帶領千員戰將,昂然登上三百六十層台階,迫不及待令刑天撞響金鍾、畢剛奏鳴大呂、多吉擂動盤鼓,召集文武百官,行登基大典。

金鍾長鳴,大呂錚錚,盤鼓咚咚,震撼了有熊城。那些文武百官在南天門內,被刑天衝得七零八落,四處走散,最後又一個個回到靈宮,心猶膽寒,伏在黃帝身後,靜觀時局,等待黃帝指令。

李才是薑水一大馬販,常年累月往返大漠販馬。手下有幾十名徒弟,個個都是騎馬相馬的好手。每次要販幾百匹馬。

炎帝擴軍備戰,組建騎兵,馬匹需求量大;銀錢吃緊,馬價定得低。馬販不願將馬賣給炎帝,趕到別地出售。李才本錢多,生意做的大。想的是快出手,薄利多銷。趕著五百多匹馬,來到薑水。其中有一匹寶馬良駒,渾身赤炭般紅,身段雄駿,四肢如柱,蹄大若碗,奔馳疾速。

那馬本是大漠養馬酋長的坐騎。名為火焰駒。

火焰駒來自烈火中。

一次,草原失火,千裏大草原紅彤彤成了火海。草原酋長率部逃往上風頭避火。酋長看見轟轟烈烈的大火中,有一匹馬,與火焰一樣顏色。那馬跳躍馳騁,長鬃飄擺,如一團滾動的火焰。在烈火中嘻戲。最後當火焰熄滅,酋長率所部十萬人馬,圍住那匹火焰駒,費盡周折,方擒住。酋長騎在那馬身上,隻覺渾身熱騰騰的,猶似坐在熱炕上。天上降下的雪片,離馬十丈遠就化成了水。酋長視為至寶。

李才欣賞那馬,向酋長說:“讓我騎一遭,下次來一定物歸原主。酋長為了生意,答應李才,並囑咐:“一定送回來!”

熒惑識得是匹寶馬良駒,對炎帝說:“那匹馬名喚火焰駒,日行千裏不為多,夜走八百不出奇。大帝以火為德,正是上天賜給您的良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