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裏應外合(1 / 2)

陶峰的大軍,說到就到,就在殷豆和魏曉峰商量對策時,陶峰的軍隊已在惠頓城外十裏正安營紮寨。中軍帳裏,陶峰正和郭笑笑談論如何進城。

“郭兄,如今惠頓城門緊閉,據探子回報,皇上已經落在殷豆的手上,我們該如何是好?”

陶峰一臉難色,多虧郭笑笑及時趕到,才救了他,所以,他對郭笑笑,很是信任。

原本陶峰都把兵權交給張耀了,張耀正以莫須有的罪名要把陶峰就地正法,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郭笑笑突然出現,說明情況,口傳鍾如意的命令,眾軍士見有了鍾如意的命令,本就不服張耀的,隻是礙於王命,敢怒不敢言,這下有了真正的王命,一擁而上,抓住張耀,把張耀帶到陶峰麵前交由陶峰處置。陶峰見了,話都不跟張耀多說一句,拔出佩劍,一劍就斬下了張耀的頭顱。

陶峰斬了張耀,迎住郭笑笑,聽郭笑笑具體講述皇城被圍堵情況。救人如救火,郭笑笑講完,要陶峰帶領大軍前去救援。

陶峰得知老皇帝駕崩,新皇帝被困,也是萬分著急,應了郭笑笑,分撥十萬軍繼續駐守邊關,自己則親自帶領三十萬大軍和郭笑笑回惠頓救駕。

郭笑笑聽陶峰問,正要回答,有軍士來報說聖旨到。

陶峰聽了,急出賬來接聖旨。

郭笑笑跟著出來,陶峰一幹眾人都跪地接旨,他卻站著,傳聖旨的太監見了,喝問:“你是何人,為何不跪?”

郭笑笑說:“我不是你國人,為什麼要跪?”

陶峰也說:“他不是我國人,公公就不要怪罪他了。”

太監聽了,知道不宜在這裏多事,心裏雖然惱火,也隻得壓住怒氣傳旨。

太監宣讀完畢聖旨,把聖旨交給陶峰說:“陶元帥,老皇帝出殯就在不日,還望你快些收拾了跟我走,以免耽誤了老皇帝出殯的時辰。”

聖旨是讓陶峰隻身前往城裏去參與老皇帝的出殯儀式的,而且現在就要走。陶峰接過聖旨,讓人送了一公斤生命晶石給太監說:“公公少待,我收拾收拾就和你去。”

太監收了生命晶石,答應下來,隻讓陶峰快些收拾。

陶峰和郭笑笑回到中軍帳,陶峰把聖旨遞給郭笑笑說:“郭兄,你說我該怎麼辦?”

郭笑笑不答反問:“陶兄自己是如何打算的?”

陶峰說:“這擺明了是要我去送死呢。”

郭笑笑說:“不錯,你這一去,怕是一去不回,不過,你要不去,他們定然汙蔑你造反。”

陶峰歎氣說:“是啊,我正為此擔憂。我家世代忠良,我豈能背上造反的名聲?”

郭笑笑說:“這麼說來,陶兄是打算隻身前去了?”

陶峰說:“不去,能怎麼辦?”

郭笑笑說:“陶兄,你既然來救駕,如果這樣去,不但救不了駕,你還會落到他們的手中,那時,你要麼投降和他們一起狼敗為奸,要麼就是被他們殺了,他們一旦殺了你,同樣要汙蔑你起兵造反。也就是說,你終究是要背負造反的名聲。既如此,要是我是你,我就不會獨自去城裏為老皇帝出殯,要去,也得帶軍攻進城裏去,抓住殷豆,解救國王,那時,你不但不用背負造反的名聲,還能成為救駕的功臣。”

陶峰聽了,心裏豁然開朗,點頭說:“郭兄說得對,我這就去把那太監宰了,帶兵殺進城去。”

郭笑笑搖頭說:“殺一個小小的太監有什麼用?好生招待這個太監,讓他先回去,你再帶兵隨後殺入城中,那樣,說不定還可以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陶峰聽了,知道是自己太著急了,按郭笑笑說的,賞了傳令太監很多奇珍,讓太監先回去傳話,說今天天色已晚,明天一早就進城去參加老皇帝的出殯儀式。

傳令太監得了眾多奇珍,滿心歡喜,徑直離去。

傳令太監離去,陶峰暗中調動大軍,隻等天黑,夜深人靜之時,突然攻城,希望一舉攻下惠頓。

皇城中,殷豆在等小太監的回信,見小太監回來,陶峰沒跟來,正欲問何故,小太監先報告說今日天色已晚,陶峰要明日才來,殷豆聽了,眉頭皺起來說:“這個陶峰,還拿起架子來了,明日他進來,我定一刀砍了他。”

魏曉峰在一旁搖頭說:“大駙馬,我看陶峰是不會來了,我們得做好準備,以防他突然攻城。”

殷豆說:“軍師,你之前不是說,他要不來,就得背負叛軍的罪名嗎?他家世代忠良,他能背負這個名聲?”

魏曉峰苦笑說:“我之前是這麼認為,可如今陶峰不來,我料他軍中定有明白人,要不然,以我對陶峰的了解,就算他明知來這裏是送死,他也不會不來,所以,我們不得不提防著。”

殷豆聽了,眉頭皺起來說:“那我們該怎麼辦?”

魏曉峰說:“加強防禦,惠頓城堅牆固,城中又糧草富足,我們隻要堅持月餘,陶峰攻不進來,陶峰就隻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