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加上這八百萬兩的收入,那整個永樂四年的大明稅賦總額,就會超過三千五百萬兩。
也就是說,朱棣僅僅用了四年就讓大明的年稅賦翻了十幾倍,這不得不說,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至少在曆史上,曆朝曆代都沒有哪個帝王能做到這一點。
與朝廷稅賦收入增加相對應的,是整個大明民間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明顯有了顯著的提升。
雖然某些偏遠地區依舊存在著相對比較貧苦的民眾,但是因為有高產糧食的存在,這些生活貧苦的民眾,也絕不會因為沒有食物而餓死。
僅僅隻憑做到了這一點,朱棣就已經是當之無愧的“聖君”了!
永樂四年的七月。
朱棣迎來了他的第三個兒子朱高燧,和第四個兒子朱高爔,以及第二個女兒永平公主。
加上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和大女兒永安公主,朱棣就已經有了四子二女。
有了四個兒子的朱棣,其實已經十分滿意了,他覺得能夠把四個兒子都教育成才,就已經是一項非常巨大的挑戰了。
除了來自後宮的喜訊之外,由道衍和解縉,金幼孜為主,前後動用了上千學者參與編撰的永樂大典,也在這個七月底正式成書了。
這是一本數千年以來,內容最全麵的書籍合集,可以說有這一本永樂大典,就已經承載了數千年以來絕大部分的文化傳承。
永樂大典編撰完成後共計22937卷,目錄就有60卷,分成了11095冊,全書總字數達3.7億之多。
如此浩大大的工程,能僅僅在兩年時間就獲得成功,除了參與編纂的人的付出以外,也與朱棣毫無保留的支持有關。
對於永樂大典,朱棣一向都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編纂組提出的任何合理要求,都會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
雖然永樂大典最大的價值是在於文化層麵的成就,但它也從側麵,極大的提升了朱棣的成就和聲望。
永樂大典一出,至少在文治層麵,曆史上再無任何一位帝王能超過朱棣了。
為此,朱棣重重的封賞了作為主要編撰者的道衍,解縉和金幼孜三人。
其中道衍如願封了國公,而解縉和金幼孜封了侯爵。
這道衍封國公還好說,畢竟他是靖難功臣,是有軍功的。
而解縉和金幼孜則是以純粹的文事獲封侯爵,這也是大明立國以來的首次。
永樂大典的成書,也標誌著大明正式成為同時代全球文化最興盛的國度,沒有之一。
永樂四年九月。
勃泥國王宣布向大明殖民武官晉王朱棡投降。
曆時一年的勃泥國殖民計劃獲得了完美收官,大明在海外也擁有了第一個殖民國度。
而大明晉王朱棡成了首任勃泥總督,負責在當地推行大明文教和鎮壓本地勢力。
同時在勃泥掠奪的各種資源,也通過海船源源不斷的送回到了大明。
而參與此次勃泥國殖民的所有殖民武官和士卒,也都獲得了極大的回報。